|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4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二、“滥用职权”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一)国内研究概述 | 第10-11页 |
| (二)国外研究概述 | 第11-12页 |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 (一)主要内容 | 第12页 |
| (二)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 第一章“滥用职权”的适用困境 | 第14-18页 |
| 一、案例介绍与其指导意义 | 第14-15页 |
| 二、司法适用中的问题 | 第15-16页 |
| (一)“滥用职权”标准适用率低 | 第15页 |
| (二)与其他标准混用 | 第15-16页 |
| 三、困境形成的原因 | 第16-18页 |
| (一)法律规定不完善 | 第16页 |
| (二)学理上没有形成通说 | 第16-17页 |
| (三)通常意义中与行政法中“滥用职权”含义的偏差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行政法中“滥用职权”内涵探析 | 第18-32页 |
| 一、案情与裁判理由的介绍 | 第18-21页 |
| 二、“滥用职权”的内涵及特征 | 第21-27页 |
| (一)“职权”的含义 | 第21页 |
| (二)“滥用职权”的违法性——广义上的违法 | 第21-23页 |
| (三)“滥用职权”的目的和动机——不要求“非法意图” | 第23-24页 |
| (四)主观具有过错——故意或过失 | 第24-25页 |
| (五)一般具有损害结果——可诉价值 | 第25-26页 |
| (六)适用的范围——不限于裁量领域 | 第26-27页 |
| 三、“滥用职权”核心特征的探究 | 第27-32页 |
| (一)“滥用”表现形式的分类 | 第27-28页 |
| (二)“滥用”行为的共性 | 第28-30页 |
| (三)判定“滥用职权”的关键 | 第30-32页 |
| 第三章“义务说”的应用 | 第32-34页 |
| 一、“义务说”的应用模式设想 | 第32页 |
| 二、案例中的适用——与相似概念的区分 | 第32-34页 |
| (一)与“超越职权”的区分 | 第32-33页 |
| (二)与“明显不当”的区分 | 第33-34页 |
| 结语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 致谢 | 第37-38页 |
| 作者简历 | 第38-39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