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舞蹈论文--中国舞蹈、舞剧论文--各种舞蹈论文--民间舞蹈、民族舞蹈论文

云南“南涧彝族打歌”的形态与发展研究

内容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8-19页
    (一)选题缘起第8页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第8-9页
        1、学术意义第8页
        2、现实意义第8-9页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第9-17页
        1、打歌的研究综述第9-13页
        2、目前南涧彝族打歌研究的不足第13-14页
        3、南涧彝族打歌研究的新路径第14-17页
    (四)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第17-18页
        1、文献研究法第17页
        2、田野调查法第17页
        3、舞蹈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第17-18页
    (五)本课题的难点第18-19页
        1、现有的研究基础薄弱第18页
        2、语言交流困难第18页
        3、现代模式化田野调研的影响第18-19页
一、南涧彝族传统的打歌形态第19-36页
    (一)无量山派打歌形态第19-23页
        1、无量山派打歌的动作分析第20-22页
        2、无量山派打歌的风格特点第22-23页
    (二)哀牢山派打歌形态第23-29页
        1、哀牢山派打歌的动作分析第24-28页
        2、哀牢山派打歌的风格特点第28-29页
    (三)南涧打歌传统的活动形态第29-36页
        1、喜事打歌第30-32页
        2、丧葬打歌第32页
        3、节庆打歌第32-34页
        4、庙会打歌第34页
        5、娱乐打歌第34-36页
二、南涧打歌形态之嬗变第36-47页
    (一)“民舞集成”:对打歌的形态整合与梳理第36页
    (二)“三月街”:从田野到舞台的首次转变第36-39页
    (三)“跳菜+打歌”:跳菜形式与打歌形态的融合第39-42页
    (四)“跳菜名片”下销声匿迹的打歌第42-44页
    (五)“三道弯”:南涧打歌重放异彩第44-47页
        1、“三节动”动作第45页
        2、“翻歌”动作第45页
        3、“老鸹歌”动作第45-46页
        4、“喜鹊蹲窝”动作第46-47页
三、均衡构建从自在到自觉的文化变迁第47-56页
    (一)由偶然走向必然的自觉发展第47-50页
        1、“二老艺人”的剥离与再植第47-49页
        2、文化资本下的商业化推动第49-50页
    (二)从小传统向大传统的自觉靠拢第50-52页
        1、从村寨文化向社会文化转变第50-51页
        2、从自娱活动向舞台展演转变第51-52页
    (三)对自在文化继承发展后的观念重塑第52-56页
        1、“地域民族性”的符号化与标识性坚守第52-53页
        2、“为我所用”的自我文化认同第53-56页
结语第56-59页
附录(一):笔者及导师与杨一忠老师的采访第59-70页
附录(二):南涧彝族节日打歌汇总第70-73页
参考文献第73-78页
致谢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古典舞剧目《凉州词》的创作与表演特征
下一篇:肖邦《f小调幻想曲》Op.49演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