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10-14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 本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及工作量 | 第15-17页 |
第二章 Fe同位素分析方法 | 第17-64页 |
2.1 引言 | 第17-18页 |
2.2 实验 | 第18-22页 |
2.2.1 化学纯化 | 第18-19页 |
2.2.2 质谱仪测试 | 第19页 |
2.2.3 仪器质量歧视校正 | 第19-22页 |
2.2.3.1 双稀释剂方法 | 第20-21页 |
2.2.3.2 Ni外标法 | 第21-22页 |
2.2.4 内精度 | 第2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2-29页 |
2.3.1 质量歧视短期波动的校正 | 第22-25页 |
2.3.2 精度和准确度 | 第25-29页 |
2.3.3 NIST SRM3126a新推荐值 | 第29页 |
2.4 小结 | 第29-64页 |
第三章 大别造山带区域地质概况 | 第64-66页 |
第四章 俯冲带固相进变质过程Fe同位素分馏研究 | 第66-75页 |
4.1 样品 | 第66页 |
4.2 Fe同位素数据结果 | 第66-68页 |
4.2.1 绿片岩Fe同位素组成 | 第66-67页 |
4.2.2 角闪岩Fe同位素组成 | 第67页 |
4.2.3 榴辉岩Fe同位素组成 | 第67-68页 |
4.3 讨论 | 第68-71页 |
4.3.1 固相进变质过程中Fe同位素分馏 | 第68-69页 |
4.3.2 变质岩Fe同位素变化的成因 | 第69-70页 |
4.3.3 固相进变质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及对岛弧玄武岩高氧逸度的指示 | 第70-71页 |
4.4 小结 | 第71-75页 |
第五章 大别造山带榴辉矿物对的Fe同位素分馏研究 | 第75-91页 |
5.1 引言 | 第75页 |
5.2 样品 | 第75-77页 |
5.2.1 毛屋 | 第76页 |
5.2.2 双河 | 第76页 |
5.2.3 碧溪岭 | 第76-77页 |
5.2.4 红安 | 第77页 |
5.3 Fe同位素数据结果 | 第77-78页 |
5.4 讨论 | 第78-82页 |
5.4.1 矿物间是否达到Fe同位素平衡 | 第78-81页 |
5.4.2 影响Fe同位素分馏大小的因素 | 第81-82页 |
5.5 小结 | 第82-9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2页 |
附录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