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商业和服务性行业建筑论文

基于交通流线的城市综合体立体化交往空间体系研究--以西安曲江会展商务区设计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17页
        1.2.1. 研究目的第15-16页
        1.2.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第17-19页
        1.3.1. 研究对象第17-18页
        1.3.2. 研究范围第18-19页
    1.4. 研究内容第19-21页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24页
        1.5.1. 国外研究现状第21-23页
        1.5.2. 国内研究现状第23-24页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第24-27页
        1.6.1. 研究方法第24-26页
        1.6.2. 研究框架第26-27页
    1.7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二章 城市综合体交往空间类型与形态特征研究第28-40页
    2.1. 交往空间概念概述第28-29页
        2.1.1.公共空间的定义与特征第28页
        2.1.2. 公共空间使用者交往相关理论及其概念第28-29页
    2.2. 公共空间的交往行为第29-32页
        2.2.1. 综合体公共空间概述第29-31页
        2.2.2. 综合体公共空间的定义第31页
        2.2.3. 综合体交往空间的界定和形式第31页
        2.2.4. 综合体交往空间的功能特征第31-32页
    2.3. 综合体交往空间第32-33页
        2.3.1. 人对空间的影响第32页
        2.3.2. 小群交往模式第32-33页
    2.4. 基于使用者行为特征研究第33-34页
    2.5. 城市综合体交往空间的分类第34-36页
        2.5.1. 综合体交往空间的范围界定第34-35页
        2.5.2. 交往空间功能分类第35-36页
    2.6. 城市综合体交往空间设计原则第36-39页
        2.6.1. 人性化原则第36-38页
        2.6.2. 连续性原则第38页
        2.6.3. 多元化原则第38-39页
    2.7.功能空间分类第39页
    2.8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当代商业综合体立体化交往空间实例研究第40-54页
    3.1. 北京望京soho城市综合体为例第41-42页
        3.1.1. 望京综合体概况第41-42页
        3.1.2. 水平交通及流线组织方式第42页
        3.1.3. 垂直交通及流线组织方式第42页
    3.2. 交往空间的衔接与组织第42-44页
        3.2.1. 水平流线的交往空间第42-43页
        3.2.2. 垂直流线的交往空间第43-44页
    3.3. 综合体交往空间特点第44-47页
        3.3.1. 交往空间的分布第44-45页
        3.3.2. 交往空间的尺度第45-46页
        3.3.3. 交往空间的间距第46-47页
    3.4. 日本难波城市综合体分析第47-48页
        3.4.1. 难波城市综合体概况第47页
        3.4.2. 交通及流线组织第47-48页
    3.5. 交往空间的衔接与组织第48-53页
        3.5.1. 水平流线的交往空间第48-49页
        3.5.2. 垂直流线的交往空间第49-51页
        3.5.3. 交往空间的形式研究第51-53页
    3.6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城市综合体交往空间设计方法第54-66页
    4.1. 综合体立体化交往空间的可持续性理念设计第54-58页
        4.1.1. 综合体立体化交往空间理念第54页
        4.1.2. 可持续性的规划理念第54-55页
        4.1.3. 立体化交往空间形态界定第55-57页
        4.1.4. 按空间界面分类第57-58页
    4.2. 综合体交往空间涉及层面第58-61页
        4.2.1.宏观—基于城市空间层面第58-59页
        4.2.2. 中观—基于建筑单体或集群建筑的层面第59页
        4.2.3. 微观—基于建筑空间个体的层面第59页
        4.2.4. 城市综合体与交通空间立体化衔接第59-61页
    4.3. 综合体衔接交往空间立体化设计第61-62页
        4.3.1. 衔接交往空间特点及表现形式第61-62页
        4.3.2. 交往空间形成第62页
    4.4. 城市综合体交通空间立体化设计第62-65页
        4.4.1.交通空间的交往特点第62-63页
        4.4.2 外部交往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连续性设计第63页
        4.4.3 外部交往空间与公共空间一体化衔接第63-64页
        4.4.4 外部空间与城市步行体系结合第64-65页
        4.4.5 城市开放空间的延续第65页
    4.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城市综合体立体化交往空间实践第66-82页
    5.1. 立体化空间概述第66-70页
        5.1.1. 项目概述第66-67页
        5.1.2. 立体化空间形成思路第67-69页
        5.1.3. 设计目标第69-70页
    5.2. 曲江会展中心立体化交往体系第70-79页
        5.2.1. 立体化交往空间策略第70-75页
        5.2.2. 立体化交通空间策略第75-76页
        5.2.3. 综合体交往空间的立体化形成第76-77页
        5.2.4. 综合体交往间与城市交往空间的秩序适应性分析第77-78页
        5.2.5. 城市交往空间对综合体交往空间的延续性分析第78-79页
    5.3. 曲江会展中心综合体空间结构组织分析第79页
        5.3.1. 内部交往空间功能组织第79页
        5.3.2. 人性化交往空间分析第79页
    5.4 良好的综合体立体化交往空间体验第79-81页
        5.4.1. 空间尺度第79-80页
        5.4.2. 空间光环境第80页
        5.4.3. 空间渗透第80-81页
    5.5.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六章 结论第82-88页
    6.1. 课题成果第82-83页
    6.2. 结论第83页
    6.3. 城市综合体交往空间发展趋势第83-86页
        6.3.1. 室内外交往空间一体化趋势第84页
        6.3.2. 公共交往空间街道化趋势第84页
        6.3.3. 公共交往空间城市化趋势第84页
        6.3.4. 公共交往空间多样化趋势第84-86页
    6.4. 本章小结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0页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0-92页
    1. 已经发表论文第90页
    2. 实践项目第90-92页
致谢第92-93页
调查表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本体的铁路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知识管理研究
下一篇:混凝土振动搅拌机轴端密封结构的分析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