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选题目的 | 第10-11页 |
1.3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5 论文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1 论文内容 | 第14-15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6 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2章 投贷联动发展历程及基本模式分析 | 第17-22页 |
2.1 我国开展投贷联动业务的必要性及其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2.1.1 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的必要性 | 第17-18页 |
2.1.2 商业银行投贷联动发展现状 | 第18页 |
2.2 投贷联动业务发展模式分析 | 第18-22页 |
2.2.1 “银行+VC/PE”模式 | 第18-20页 |
2.2.2 “银行+子公司”模式 | 第20-22页 |
第3章 H银行对A科技公司开展投贷联动业务案例 | 第22-29页 |
3.1 H银行对A科技公司开展投贷联动业务背景 | 第22-23页 |
3.2 A科技公司产品开发中的资本运作 | 第23-24页 |
3.2.1 A科技公司内部主要财务运作情况 | 第23-24页 |
3.2.2 A科技公司创新产品项目投资情况 | 第24页 |
3.3 H银行支持A科技公司融资的主要方式 | 第24-29页 |
3.3.1 构建适合科创企业发展的银行内部组织架构 | 第25页 |
3.3.2 组建科技金融专业化运营团队 | 第25-26页 |
3.3.3 打造适应业务发展的信贷运行机制 | 第26-27页 |
3.3.4 创新科技信贷金融产品 | 第27-28页 |
3.3.5 搭建多渠道的合作模式 | 第28-29页 |
第4章 H银行对A科技公司开展投贷联动业务案例分析 | 第29-35页 |
4.1 H银行对A科技公司投贷联动成果显著 | 第29-31页 |
4.1.1 公司运营能力明显提升 | 第29-30页 |
4.1.2 公司成长能力得以改善 | 第30页 |
4.1.3 公司盈利能力显著提高 | 第30-31页 |
4.2 H银行对A科技公司投贷联动业务开展中的问题 | 第31-33页 |
4.2.1 风险与收益严重不匹配 | 第31-32页 |
4.2.2 授信尽职免责条款不完善 | 第32页 |
4.2.3 金融产品、创新平台、参与机制等不健全 | 第32-33页 |
4.3 H银行对A科技企业投贷联动启示 | 第33-35页 |
4.3.1 科技企业的贷款风险相对可控 | 第33页 |
4.3.2 科技支行市场化运营空间广阔 | 第33页 |
4.3.3 科技信贷创新产品应符合企业融资需求 | 第33-34页 |
4.3.4 银行与外部机构合作可有效化解风险 | 第34页 |
4.3.5 银行培养专业化投贷联动团队是根本保障 | 第34-35页 |
第5章 我国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企业开展投贷联动业务的对策 | 第35-39页 |
5.1 政府层面 | 第35-36页 |
5.1.1 深化“投贷联动”试点改革,健全政策顶层设计 | 第35页 |
5.1.2 建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合理分担风险 | 第35页 |
5.1.3 建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支持风投机构发展 | 第35-36页 |
5.2 银行业改革视角 | 第36-37页 |
5.2.1 设立科技银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 第36页 |
5.2.2 制定可操作性考核机制,防范金融风险 | 第36-37页 |
5.3 科技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 第37-38页 |
5.3.1 建立科技金融信息资源库,规范投贷联动运作流程 | 第37页 |
5.3.2 以互联网为基础,打造“互联网+投贷联动”服务新模式 | 第37页 |
5.3.3 发挥互联网特色优势,建立“投贷联动”信息共享平台 | 第37-38页 |
5.4 科技金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第38-39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39-41页 |
6.1 总结 | 第39-40页 |
6.2 展望与不足 | 第40-41页 |
6.2.1 展望 | 第40页 |
6.2.2 论文中的不足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