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4-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20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17页 |
1.1.2 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相关概念 | 第17-20页 |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0-2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1.2.3 对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研究的简评 | 第27页 |
1.3 选题的意义 | 第27-29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28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28-29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基本思路 | 第29-32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1.4.3 基本思路 | 第30-32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2-40页 |
2.1 关于可持续发展 | 第32-35页 |
2.1.1 发展观的演替 | 第32-33页 |
2.1.2 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 | 第33-35页 |
2.2 生态系统管理理论 | 第35-36页 |
2.3 自组织理论 | 第36-38页 |
2.3.1 耗散结构理论 | 第36-37页 |
2.3.2 协同学理论 | 第37页 |
2.3.3 超循环理论 | 第37-38页 |
2.4 循环经济理论 | 第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3 城市群的系统特性、协同发展的系统内涵分析 | 第40-56页 |
3.1 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特性分析 | 第40-44页 |
3.1.1 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 | 第40-43页 |
3.1.2 复合生态系统的特性 | 第43-44页 |
3.2 系统观视角下的城市群 | 第44-46页 |
3.2.1 城市群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系统的耦合 | 第45-46页 |
3.2.2 城市群是城市系统和乡村系统的生态耦合 | 第46页 |
3.3 城市群的系统结构分析 | 第46-48页 |
3.3.1 资源子系统 | 第47页 |
3.3.2 环境子系统 | 第47页 |
3.3.3 经济子系统 | 第47-48页 |
3.3.4 社会子系统 | 第48页 |
3.4 城市群的系统功能分析 | 第48-50页 |
3.4.1 系统的功能及类型 | 第48页 |
3.4.2 系统功能实现的过程 | 第48页 |
3.4.3 系统功能实现的形式 | 第48-50页 |
3.5 城市群的系统特性分析 | 第50-53页 |
3.5.1 开放性 | 第51页 |
3.5.2 整体性 | 第51页 |
3.5.3 耗散结构特性 | 第51-52页 |
3.5.4 主体的适应性 | 第52页 |
3.5.5 自组织性 | 第52页 |
3.5.6 自相似性 | 第52-53页 |
3.5.7 动态性 | 第53页 |
3.6 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系统内涵分析 | 第53-55页 |
3.6.1 城市群协同发展是一个积聚扩散往复循环的过程 | 第53-54页 |
3.6.2 城际、城乡之间形成协同发展的共生态 | 第54-55页 |
3.6.3 城际、城乡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对称互惠的共生模式 | 第55页 |
3.6.4 城际、城乡之间形成系统共生结构 | 第5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4 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机理和实现途径研究 | 第56-84页 |
4.1 协同进化、系统协同进化 | 第56页 |
4.2 复合生态系统的演化发展 | 第56-58页 |
4.2.1 农耕文明阶段复合生态系统的演化及特征 | 第57-58页 |
4.2.2 工业文明阶段复合生态系统的演化及特征 | 第58页 |
4.2.3 生态文明阶段复合生态系统的演化及特征 | 第58页 |
4.3 复合生态系统演进的目标分析 | 第58-60页 |
4.3.1 复合生态系统演进的终级目标 | 第58-59页 |
4.3.2 复合生态系统演进的最佳目标 | 第59页 |
4.3.3 复合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内涵分析 | 第59-60页 |
4.4 复合生态系统的超循环演化及自组织机理研究 | 第60-64页 |
4.4.1 超循环及其特征 | 第60-61页 |
4.4.2 复合生态系统的循环和超循环 | 第61-62页 |
4.4.3 复合生态系统超循环发展的动因 | 第62页 |
4.4.4 复合生态系统超循环发展的自组织机理 | 第62页 |
4.4.5 复合生态系统超循环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62-63页 |
4.4.6 复合生态系统超循环的内部实现途径 | 第63页 |
4.4.7 复合生态系统超循环的外部实现途径 | 第63-64页 |
4.5 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自组织机理研究 | 第64-67页 |
4.5.1 城市群的循环阶段 | 第65-66页 |
4.5.2 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前提条件 | 第66页 |
4.5.3 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内部条件——序参量 | 第66页 |
4.5.4 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外部条件——控制参量 | 第66-67页 |
4.5.5 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竞争—协同动力 | 第67页 |
4.6 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超循环结构及构建原则 | 第67-68页 |
4.6.1 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超循环结构 | 第67页 |
4.6.2 城市群超循环结构的构建原则 | 第67-68页 |
4.7 构建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超循环结构 | 第68-72页 |
4.7.1 城市循环系统 | 第68-69页 |
4.7.2 乡村循环系统 | 第69-71页 |
4.7.3 城际循环系统 | 第71-72页 |
4.7.4 城乡循环系统 | 第72页 |
4.8 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超循环发展模式研究 | 第72-83页 |
4.8.1 推进产业生态化,构建循环经济的多维产业体系 | 第73-79页 |
4.8.2 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废弃物再资源化体系 | 第79-80页 |
4.8.3 优化产业结构,组建城市群循环经济产业系统 | 第80-81页 |
4.8.4 创新城市群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 | 第81页 |
4.8.5 全方位推进城市群循环型社会的建设 | 第81-83页 |
4.8.6 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 | 第83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5 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评价研究 | 第84-128页 |
5.1 城市群协同发展评价的内涵分析 | 第84-85页 |
5.2 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评价方法研究 | 第85页 |
5.3 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系统要素解析 | 第85-87页 |
5.3.1 资源子系统要素与结构 | 第85-86页 |
5.3.2 环境子系统要素与结构 | 第86页 |
5.3.3 经济子系统要素与结构 | 第86页 |
5.3.4 社会子系统要素与结构 | 第86-87页 |
5.4 城市群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87-92页 |
5.4.1 指标选择原则 | 第87-88页 |
5.4.2 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88-89页 |
5.4.3 城市群协同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89-91页 |
5.4.4 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初级指标体系 | 第91-92页 |
5.5 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评价模型研究 | 第92-94页 |
5.5.1 评价模型 | 第92-93页 |
5.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93-94页 |
5.5.3 数据的标准化 | 第94页 |
5.6 长株潭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评价 | 第94-127页 |
5.6.1 长株潭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94-97页 |
5.6.2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 第97-109页 |
5.6.3 长株潭城市群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第109-115页 |
5.6.4 长株潭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评价与结果分析 | 第115-12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6 推进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对策研究 | 第128-143页 |
6.1 推进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序参量 | 第128-129页 |
6.1.1 产业集聚与扩散驱动 | 第128页 |
6.1.2 城市群公共基础设施网络的驱动 | 第128页 |
6.1.3 城市化的驱动 | 第128-129页 |
6.2 推进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控制参量 | 第129页 |
6.2.1 政策是影响城市群发展的先导 | 第129页 |
6.2.2 技术是实现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 | 第129页 |
6.2.3 信息是实现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重要要素 | 第129页 |
6.3 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 | 第129-132页 |
6.3.1 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机制架构 | 第129-130页 |
6.3.2 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政府机制 | 第130-131页 |
6.3.3 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市场机制 | 第131页 |
6.3.4 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民间组织机制 | 第131-132页 |
6.4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体制、机制的现状 | 第132-133页 |
6.4.1 建立了城市群协调机构和省、市两级管理体制 | 第132页 |
6.4.2 初步形成“省统筹、市为主、市场化”的协调管理模式 | 第132-133页 |
6.4.3 构建了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 | 第133页 |
6.5 长株潭城市群协同发展主要障碍的分析 | 第133-134页 |
6.5.1 地方利益分化、利益协调难度大 | 第133页 |
6.5.2 城市间功能关系不协调,产业结构相似度较高 | 第133页 |
6.5.3 城乡二元体制突出 | 第133-134页 |
6.5.4 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支撑体系不完善 | 第134页 |
6.6 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对策 | 第134-142页 |
6.6.1 加强“两型”城市群规划实施体系建设 | 第134-135页 |
6.6.2 大力推进城市群系统的开放 | 第135页 |
6.6.3 完善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有机性组织机构 | 第135-136页 |
6.6.4 构筑城市群域经济体,推进产业群与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 第136页 |
6.6.5 构建城市群生态补偿的准市场机制 | 第136-138页 |
6.6.6 构建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多极协商机制 | 第138-139页 |
6.6.7 加快综合立法的步伐 | 第139页 |
6.6.8 创新多方合作机制 | 第139-140页 |
6.6.9 完善信息公开和通报机制 | 第140页 |
6.6.10 完善科学与技术发展机制 | 第140-141页 |
6.6.11 发挥市场对环境资源的配置作用 | 第141-142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42-14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43-146页 |
7.1 结论 | 第143-144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44页 |
7.3 不足之处 | 第144-145页 |
7.4 研究展望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53-154页 |
致谢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