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3.1 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基础设施风险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3 国际基础设施风险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4 “一带一路”基建风险评价现状 | 第17-18页 |
1.3.5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18-19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2 相关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第22-32页 |
2.1 一带一路 | 第22-24页 |
2.1.1 “一带一路”内涵 | 第22-23页 |
2.1.2 中国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性 | 第23-24页 |
2.2 基础设施相关理论 | 第24-27页 |
2.2.1 基础设施定义 | 第24-25页 |
2.2.2 基础设施界定及特点 | 第25-26页 |
2.2.3“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基础设施建设 | 第26-27页 |
2.3 工程经济风险评价 | 第27-29页 |
2.3.1 风险及经济风险概述 | 第27-28页 |
2.3.2 工程经济风险特征 | 第28页 |
2.3.3 工程经济风险评价流程 | 第28-29页 |
2.4 方法阐述 | 第29-30页 |
2.4.1 专家调查法 | 第29页 |
2.4.2 WBS-RBS | 第29-30页 |
2.4.3 改进突变评价法 | 第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3“一带一路”国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经济风险识别 | 第32-44页 |
3.1 经济风险识别方法选择 | 第32-34页 |
3.2 经济风险因素识别 | 第34-37页 |
3.2.1 经济风险因素识别过程 | 第34-36页 |
3.2.2 经济风险因素初步清单 | 第36-37页 |
3.2.3 经济风险因素最终清单 | 第37页 |
3.3 经济风险因素的归纳与释义 | 第37-42页 |
3.3.1 经济风险因素归纳 | 第37-39页 |
3.3.2 经济风险因素释义 | 第39-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4“一带一路”国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经济风险评价 | 第44-60页 |
4.1 经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第44-53页 |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44-45页 |
4.1.2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及方法 | 第45-46页 |
4.1.3 经济风险评价指标选取 | 第46-48页 |
4.1.4 经济风险评价指标重要度分析 | 第48-52页 |
4.1.5 经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第52-53页 |
4.2 经济风险评价方法 | 第53-55页 |
4.2.1 经济风险评价方法选择 | 第53-54页 |
4.2.2 突变评价法改进 | 第54-55页 |
4.3 经济风险评价模型 | 第55-59页 |
4.3.1 风险指标标准化处理 | 第55页 |
4.3.2 突变评价模型 | 第55-57页 |
4.3.3 基于评价模型的改进突变评价法步骤 | 第57-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一带一路”国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经济风险评价实证分析-以东南亚为例 | 第60-80页 |
5.1 东南亚国家概况 | 第60-62页 |
5.2 基于改进突变评价法的经济风险评价 | 第62-71页 |
5.2.1 经济风险初始评价值 | 第62-67页 |
5.2.2 改进经济风险初始评价值 | 第67-71页 |
5.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71-75页 |
5.3.1 经济风险综合分析 | 第71-73页 |
5.3.2 经济风险各层级分析 | 第73-75页 |
5.4 经济风险应对措施 | 第75-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结论 | 第80页 |
6.2 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0页 |
硕士生期间主要工作 | 第90-92页 |
附录Ⅰ | 第92-96页 |
附录Ⅱ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