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2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5-19页 |
·户用沼气是中国农村能源建设的重要部分 | 第15页 |
·发展户用沼气是改善中国农村环境的重要措施 | 第15-16页 |
·发展户用沼气的综合效益 | 第16-17页 |
·中国农村发展户用沼气的机遇 | 第17-18页 |
·中国农村发展户用沼气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为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 第19-20页 |
·促进中国农村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的良性发展 | 第20页 |
·推动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可持续发展 | 第20-21页 |
·国内外户用沼气发展状况 | 第21-27页 |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 | 第21-25页 |
·国外户用沼气发展概况 | 第25-27页 |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7页 |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27-29页 |
·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创新点 | 第29页 |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9-32页 |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数据收集 | 第30-31页 |
·研究的框架体系 | 第31-32页 |
第二章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32-39页 |
·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2-35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2-34页 |
·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第34-35页 |
·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35-36页 |
·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 | 第36-38页 |
·评价指标值无量纲化处理 | 第36页 |
·评价模型 | 第36-37页 |
·区域适应性分级标准 | 第37页 |
·实例研究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酵原料适宜性区划 | 第39-49页 |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理论户均产沼气潜力估算模型 | 第39-41页 |
·数据来源及计算 | 第41-42页 |
·沼气理论户均产沼气潜力估算及分析 | 第42-45页 |
·秸秆户均产沼气潜力 | 第42-43页 |
·粪便户均产沼气潜力 | 第43-44页 |
·总户均产沼气潜力 | 第44-45页 |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酵原料适宜性区划 | 第45-47页 |
·区划指标 | 第45-46页 |
·区划原则 | 第46页 |
·区划方法 | 第46-47页 |
·分区评述 | 第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酵温度适宜性区划 | 第49-58页 |
·发酵温度与沼气产量速率的关系 | 第49-50页 |
·发酵温度对产气量和产气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发酵温度的突变对产气量的影响 | 第50页 |
·发酵温度对发酵原料总产气量的影响 | 第50页 |
·沼气池发酵液的温度与气温、地温之间的关系 | 第50-51页 |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酵温度适宜性区划 | 第51-57页 |
·区划指标的选取 | 第51-52页 |
·中国气温分布 | 第52-56页 |
·区划原则 | 第56页 |
·区划方法 | 第56页 |
·分区评述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适宜性区划 | 第58-61页 |
·区划指标 | 第58页 |
·区划原则 | 第58-59页 |
·区划方法 | 第59-60页 |
·分区评述 | 第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宝鸡市典型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和效益分析 | 第61-70页 |
·宝鸡市基本情况 | 第61-62页 |
·陇县“沼气池-厕所-畜舍-菜(果、粮)”庭院生态农业模式 | 第62-64页 |
·基本概况 | 第62页 |
·生态模式结构 | 第62页 |
·综合效益分析 | 第62-64页 |
·千阳县“桑-蚕-双孢蘑菇-畜舍-沼气池”生态农业模式 | 第64-66页 |
·基本概况 | 第64页 |
·生态模式结构 | 第64-65页 |
·综合效益分析 | 第65-66页 |
·周原镇田犇秦川牛繁育场大型沼气生态农业模式 | 第66-68页 |
·基本概况 | 第66页 |
·生态模式结构 | 第66-67页 |
·综合效益分析 | 第67-68页 |
·沼气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 第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七章 中国农村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 | 第70-78页 |
·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特点 | 第70页 |
·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70-75页 |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70-71页 |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第71页 |
·评价指标含义及计算方法 | 第71-74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74-75页 |
·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模型 | 第75-76页 |
·数据的标准化 | 第75页 |
·综合评价模型 | 第75-76页 |
·评价指数优劣度阈值 | 第76页 |
·评价模型的验证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八章 户用沼气池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及经济效益评价 | 第78-87页 |
·研究对象和生命周期系统边界 | 第78-79页 |
·研究对象 | 第78-79页 |
·系统边界 | 第79页 |
·户用沼气池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评价 | 第79-82页 |
·清单分析 | 第80页 |
·影响评价模型 | 第80-82页 |
·结果分析 | 第82页 |
·户用沼气池全生命周期的经济分析 | 第82-85页 |
·户用沼气池的生命周期成本 | 第82-83页 |
·户用沼气池生命周期的经济收益 | 第83-84页 |
·户用沼气池的生命周期成本回收期 | 第84页 |
·结果分析 | 第84-85页 |
·减少环境影响及提高经济效益的对策 | 第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九章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未来发展趋势 | 第87-94页 |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酵原料 | 第87-88页 |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酵原料的转变 | 第87页 |
·秸秆发酵沼气技术 | 第87-88页 |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酵工艺 | 第88-89页 |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酵工艺的转变 | 第88页 |
·厌氧干发酵技术 | 第88-89页 |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展模式 | 第89-90页 |
·中国农村沼气发展模式的转变 | 第89-90页 |
·沼气集中供气模式 | 第90页 |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综合利用 | 第90-91页 |
·中国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方式的转变 | 第90页 |
·农村小型沼气发电 | 第90-91页 |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管理模式 | 第91-92页 |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管理模式的转变 | 第91-92页 |
·农村沼气物业化管理 | 第92页 |
·农村沼气运行管理专家系统 | 第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 第94-99页 |
·主要结论 | 第94-97页 |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指标体系 | 第94页 |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酵原料适宜性区划 | 第94-95页 |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酵温度适宜性区划 | 第95页 |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适宜性区划 | 第95页 |
·宝鸡市典型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和效益分析 | 第95-96页 |
·中国农村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 | 第96页 |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及经济效益评价 | 第96-97页 |
·中国农村户用沼气未来发展趋势 | 第97页 |
·讨论及展望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作者简介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