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论文--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论文

辽南汉代历史地理研究三题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1-16页
    (一) 辽南的界定第11页
    (二) 选题意义第11页
    (三) 研究现状第11-14页
    (四)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4-16页
一、负山阻河控制东土——辽南汉代自然地理概述第16-21页
    (一) 阻山带河跨据之雄甲于诸镇第16-17页
    (二) 田人富榖,泽人富鲜,山人富材,海人富货——辽南汉代社会发展概况第17-21页
二、“(?)”字形交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辽南汉代交通地理考察第21-29页
    (一) “并海道”辽东段(辽南)“V”字形交通线的形成与不足第21-23页
        1. 从石棚墓、青铜短剑墓、贝墓等考古发现看交通线的形成第21-22页
        2. 下辽河平原“辽泽”与辽东湾海侵对交通线的影响第22-23页
    (二) “勃海”“V”字形海上航线的发展与成熟第23-26页
        1. 洋流航行与“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第23-24页
        2. 季风技术的应用与秦汉时期的“求仙”“浮海”第24-26页
        3. 汉代以后“勃海”航线的影响第26页
    (三) “(?)”字形海陆交通的社会影响第26-29页
        1. “襄平”布与“匽”刀币的南来北往——辽南汉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第26-27页
        2. 汉末三国的辽东“浮海”移民第27-29页
三、“沓氏”考辨——辽南汉代城市地理例论第29-34页
    (一) “沓氏”县治探究第29-32页
        1. 牧羊城为沿海之“障”而非“沓氏”县治第29-31页
        2. 张店、陈屯等城址的性质第31-32页
    (二) “沓津”、“沓渚”考辨第32-34页
        1. 水路之“津”乃陆上海港第32页
        2. “海贼”张伯陆“止海岛上”与辽南之“渚”第32-34页
四、“勃海”沿岸的贝墓——辽南汉代文化地理探究第34-44页
    (一) 贝墓的功用与分布第34-35页
    (二) 辽南、辽西与山东北部沿海贝墓的考古学对比第35-38页
    (三) 贝墓的兴起、发展、消失与汉代“勃海”交通第38-42页
        1. “勃海”航线的成熟与贝墓的兴起、发展第38-39页
        2. “勃海”沿岸港口与贝墓的兴起、发展第39-41页
        3. 中原砖室墓在“勃海”沿岸的流行与贝墓的消失第41-42页
    (四) “貂马延于吴会”——辽南汉代文化圈的拓展与辐射第42-44页
结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50页
致谢第50-51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成汉政权侨旧关系演进研究
下一篇:从《苏州明报》医药广告看近代苏州社会问题(1925-193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