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4 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及方法 | 第16-24页 |
2.1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相关概念 | 第16-19页 |
2.1.1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定义 | 第16页 |
2.1.2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分类 | 第16-18页 |
2.1.3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 | 第18-19页 |
2.2 比较优势的衡量指标 | 第19-21页 |
2.2.1 RCA 指数 | 第19-20页 |
2.2.2 RSCA 指数 | 第20页 |
2.2.3 TC 指数 | 第20-21页 |
2.3 比较优势理论 | 第21-22页 |
2.4 PLS 方法 | 第22-24页 |
第3章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现状 | 第24-47页 |
3.1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规模 | 第24-27页 |
3.2 我国出口与进口商品结构变化 | 第27-31页 |
3.2.1 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变化 | 第27-29页 |
3.2.2 我国进口商品的结构变化 | 第29-31页 |
3.3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 | 第31-47页 |
3.3.1 运用 RSCA 指数分析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 | 第31-34页 |
3.3.2 运用 TC 指数分析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 | 第34-45页 |
3.3.3 同日本、新加坡、韩国和东盟五国比较 | 第45-47页 |
第4章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47-64页 |
4.1 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 | 第47-50页 |
4.1.1 汇率 | 第47页 |
4.1.2 劳动成本 | 第47-49页 |
4.1.3 外商直接投资 | 第49页 |
4.1.4 人力资本 | 第49页 |
4.1.5 教育支出 | 第49-50页 |
4.2 指标选取与假设 | 第50-53页 |
4.2.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50-52页 |
4.2.2 提出假设 | 第52-53页 |
4.3 模型的构建与说明 | 第53-55页 |
4.3.1 模型构建 | 第53-54页 |
4.3.2 多重共线性诊断 | 第54页 |
4.3.3 PLS 方法选择 | 第54-55页 |
4.4 PLS 方法进行参数估计 | 第55-62页 |
4.4.1 标准化处理 | 第55-56页 |
4.4.2 PLS 成分数的确定 | 第56-57页 |
4.4.3 t1和 t2成分取值 | 第57-58页 |
4.4.4 p1和 p2值 | 第58页 |
4.4.5 模型回归结果及评价 | 第58-62页 |
4.5 实证回归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第5章 加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政策建议 | 第64-69页 |
5.1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 第64页 |
5.2 研发鞋业禁限物质的安全替代品 | 第64-65页 |
5.3 向中西部和非洲地区转移,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 第65页 |
5.4 适度提高工资水平 | 第65-66页 |
5.4.1 企业提高工资待遇 | 第65-66页 |
5.4.2 政府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 第66页 |
5.5 重视人力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 | 第66-67页 |
5.6 重视教育 | 第67-68页 |
5.6.1 政府完善教育法律制度 | 第67页 |
5.6.2 企业支持员工子女教育 | 第67-68页 |
5.7 规避汇率风险 | 第68页 |
5.8 高质量利用外资 | 第68-6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2页 |
6.1 结论 | 第69-70页 |
6.2 展望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