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白蛋白及其融合蛋白的纯化和作为纳米载体的抗肿瘤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人血清白蛋白概述第11-14页
        1.1.1 HSA的结构研究第11-12页
        1.1.2 HSA的生理功能及与小分子配体结合特性第12页
        1.1.3 血浆来源的人血清白蛋白纯化技术研究进展第12-13页
        1.1.4 重组人血清白蛋白表达系统研究进展第13页
        1.1.5 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纯化技术第13-14页
    1.2 HSA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第14-16页
        1.2.1 HSA-药物共价复合物第14页
        1.2.2 HSA-药物非共价包埋药物第14-15页
        1.2.3 HSA-纳米药物载体第15-16页
    1.3 重组人血清白蛋白融合蛋白研究进展第16-17页
第二章 一种新颖的去除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及其融合蛋白中杂质的方法第17-29页
    2.1 引言第17-18页
    2.2 实验材料第18-20页
        2.2.1 菌株第18页
        2.2.2 抗生素第18页
        2.2.3 蛋白标准Mark第18页
        2.2.4 试剂盒第18页
        2.2.5 耗材和试剂第18页
        2.2.6 常用仪器第18-19页
        2.2.7 常用培养液和缓冲液第19-20页
    2.3 实验方法第20-22页
        2.3.1 重组蛋白的表达第20-21页
        2.3.2 重组蛋白的纯化第21页
        2.3.3 CBIR法与常规纯化法所得蛋白纯度比较第21-22页
        2.3.4 CBIR法与常规纯化法所得蛋白活性比较第22页
    2.4 实验结果第22-28页
        2.4.1 一种新颖的方法用于rHSA及其融合蛋白纯化第22-23页
        2.4.2 CBIR法显著提高rHSA及其融合蛋白纯度第23-25页
        2.4.3 CBIR法不影响rHSA及其融合蛋白活性第25-28页
    2.5 结论第28-29页
第三章 基于白蛋白及其融合蛋白的纳米载体抗肿瘤研究第29-49页
    3.1 引言第29-30页
    3.2 实验材料第30-33页
        3.2.1 菌株第30页
        3.2.2 细胞株第30页
        3.2.3 动物第30页
        3.2.4 抗生素第30页
        3.2.5 蛋白标准定量第30-31页
        3.2.6 试剂盒第31页
        3.2.7 耗材和试剂第31页
        3.2.8 常用仪器第31页
        3.2.9 常用培养液和缓冲液第31-33页
    3.3 实验方法第33-38页
        3.3.1 重组蛋白的表达第33-34页
        3.3.2 重组蛋白的纯化第34页
        3.3.3 蛋白质纳米颗粒制备第34页
        3.3.4 蛋白纳米颗粒表征第34-35页
        3.3.5 细胞活性观察和计数第35页
        3.3.6 ATF-HSA:CPZ@NC体外靶向研究第35页
        3.3.7 细胞对蛋白纳米药物的摄取实验第35-36页
        3.3.8 蛋白纳米的光暗毒性实验第36页
        3.3.9 ATF竞争实验第36-37页
        3.3.10 昆明小鼠H22肝癌模型建立第37页
        3.3.11 荧光分子断层扫描成像(FMT)实验第37页
        3.3.12 蛋白纳米对昆明小鼠H22肿瘤治疗效果第37-38页
    3.4 实验结果第38-46页
        3.4.1 蛋白纳米颗粒的制备第38-39页
        3.4.2 人血清白蛋白纳米颗粒的表征第39页
        3.4.3 肿瘤靶向蛋白纳米粒(ATF-HSA:CPZ@NC)的制备和表征第39-41页
        3.4.4 ATF-HSA:CPZ@NC能显著提高H1299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摄取量第41-42页
        3.4.5 ATF-HSA:CPZ@NC能显著提高对H1299肿瘤细胞的光毒性第42-43页
        3.4.6 ATF竞争实验证实了ATF-HSA:CPZ@NC显著的光毒性是由H1299细胞表面高表达uPAR介导的主动靶向性造成的第43页
        3.4.7 FMT实验证明了ATF-HSA:CPZ@NC比HSA:CPZ@NC具有更显著的缓控释放能力和肿瘤靶向特性第43-44页
        3.4.8 ATF-HSA:CPZ@NC在移植瘤小鼠体内表现出显著的光动力抑瘤疗效第44-46页
    3.5 结论和讨论第46-49页
        3.5.1 ATF-HSA:CPZ@NC具有受体介导的主动靶向和解聚释放药物特性的原因第46页
        3.5.2 新型纳米制备技术能够提高疏水难溶性药物的载药量第46-47页
        3.5.3 新型纳米制备技术具有对纳米粒径以及载药量的可控性第47页
        3.5.4 EPR(被动靶向)效应与主动靶向效应比较第47-48页
        3.5.5 该新型纳米制备方法的意义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3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第53-54页
致谢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化瘀通络、清热祛湿法对IgA肾病大鼠肾组织TGF-β1及血清IgA1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PCA-PSO-KELM模型的医疗辅助诊断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