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PSIR模型的旅游景区碳管理评价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20页 |
| 1.1 研究概述 | 第8-11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 1.1.2 研究目标 | 第10页 |
| 1.1.3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1.1.4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 1.2.1 低碳旅游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2.2 碳管理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17页 |
|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7-20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1.3.2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8-20页 |
| 第2章 旅游景区碳管理评价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 2.1 相关概念阐述 | 第20-22页 |
| 2.1.1 旅游景区 | 第20-21页 |
| 2.1.2 碳管理 | 第21页 |
| 2.1.3 旅游景区碳管理的内涵 | 第21-22页 |
| 2.2 碳管理的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 2.2.1 管理学理论 | 第22页 |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 2.2.3 环境经济理论 | 第23页 |
| 2.2.4 生态旅游理论 | 第23-24页 |
| 2.2.5 低碳经济理论 | 第24-25页 |
| 第3章 旅游景区碳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5-51页 |
| 3.1 旅游景区碳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25-26页 |
| 3.2 旅游碳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第26-31页 |
| 3.2.1 层次分析法 | 第26-28页 |
| 3.2.2 熵权法 | 第28-30页 |
| 3.2.3 DPSIR模型 | 第30-31页 |
| 3.3 旅游景区碳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因子选取 | 第31-38页 |
| 3.3.1 旅游景区碳管理评价的机理阐述 | 第31-32页 |
| 3.3.2 旅游景区碳管理评价的指标因子选取 | 第32-34页 |
| 3.3.3 旅游景区碳管理评价指标的筛选与确立 | 第34-38页 |
| 3.4 旅游景区碳管理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8-49页 |
| 3.4.1 熵权法确定权重 | 第38-42页 |
| 3.4.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第42-48页 |
| 3.4.3 旅游景区碳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权重汇总 | 第48-49页 |
| 3.5 旅游景区碳管理水平的等级划分 | 第49-51页 |
| 第4章 江苏典型旅游景区碳管理评价 | 第51-63页 |
| 4.1 中山陵风景区碳管理评价 | 第51-54页 |
| 4.1.1 中山陵风景区概况 | 第51-52页 |
| 4.1.2 中山陵景区碳管理综合评价及分析 | 第52-54页 |
| 4.2 灵山景区碳管理评价 | 第54-56页 |
| 4.2.1 灵山景区概况 | 第54页 |
| 4.2.2 灵山景区碳管理综合评价及分析 | 第54-56页 |
| 4.3 同里景区碳管理评价 | 第56-58页 |
| 4.3.1 同里景区概况 | 第56页 |
| 4.3.2 同里景区碳管理综合评价及分析 | 第56-58页 |
| 4.4 大丰麇鹿保护区碳管理评价 | 第58-61页 |
| 4.4.1 大丰麇鹿保护区概况 | 第58-59页 |
| 4.4.2 大丰麇鹿保护区碳管理综合评价及分析 | 第59-61页 |
| 4.5 江苏典型景区碳管理水平比较 | 第61-63页 |
| 第5章 旅游景区碳管理水平提升对策 | 第63-65页 |
| 5.1 明确制度,高效管理 | 第63页 |
| 5.2 循环利用,节能减排 | 第63页 |
| 5.3 扩大参与,引导消费 | 第63-64页 |
| 5.4 培训员工,低碳节能 | 第64页 |
| 5.5 注重投入,创新技术 | 第64-65页 |
| 第6章 结论与探讨 | 第65-68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65-66页 |
| 6.2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66-68页 |
| 6.2.1 创新点 | 第66页 |
| 6.2.2 不足之处 | 第66-68页 |
| 附录A | 第68-73页 |
| 附录B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