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22页 |
1.1 辣椒素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1.1 辣椒素的理化性质 | 第13页 |
1.1.2 辣椒素的定量测定方法 | 第13-14页 |
1.1.3 辣椒的辣度品质分级 | 第14页 |
1.1.4 影响辣椒素含量的因素 | 第14-16页 |
1.1.5 辣椒素的应用 | 第16-17页 |
1.2 辣椒红色素的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1.2.1 辣椒红色素的特点 | 第17页 |
1.2.2 辣椒红素检测方法 | 第17-18页 |
1.2.3 影响辣椒红素积累的因素 | 第18-19页 |
1.2.4 辣椒红色素的应用 | 第19-20页 |
1.2.5 辣椒红色素的应用前景 | 第20-21页 |
1.3 本试验的目的意义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2-24页 |
2.2.1 不同辣椒品种 | 第22页 |
2.2.2 不同杂交组合 | 第22页 |
2.2.3 不同生育时期 | 第22-23页 |
2.2.4 栽培条件 | 第23-24页 |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4-26页 |
2.3.1 形态指标 | 第24页 |
2.3.2 品质指标 | 第24页 |
2.3.3 辣椒素类用HPLC法 | 第24-25页 |
2.3.4 辣椒红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25页 |
2.3.5 保护酶活性的测定 | 第25-26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26-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42页 |
3.1 不同辣椒品种品质的比较和相关性分析 | 第27-31页 |
3.1.1 辣椒品质评估 | 第27-28页 |
3.1.2 不同品种的辣椒素及辣度比较分级 | 第28-29页 |
3.1.3 不同品种辣椒红色素含量的比较 | 第29-30页 |
3.1.4 优良干辣椒的评估 | 第30页 |
3.1.5 辣椒果实性状与营养品质的相关分析 | 第30-31页 |
3.1.6 辣椒素和辣椒红色素与保护酶的相关性分析 | 第31页 |
3.2 杂交一代辣椒素、辣椒红色素的变化 | 第31-34页 |
3.2.1 辣椒素杂种优势的分析 | 第31-32页 |
3.2.2 辣椒红色素杂种优势的分析 | 第32-33页 |
3.2.3 辣椒素和辣椒红色素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分析 | 第33-34页 |
3.3 不同生育时期辣椒素、辣椒红色素及其它品质指标的变化 | 第34-37页 |
3.3.1 不同生育时期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34页 |
3.3.2 不同生育时期Vc含量的变化 | 第34-35页 |
3.3.3 不同生育时期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 第35页 |
3.3.4 不同生育时期辣椒素含量的变化 | 第35-36页 |
3.3.5 不同生育时期辣椒红色素含量的变化 | 第36-37页 |
3.4 不同播期、灌溉量、施肥对辣椒素和辣椒红色素的影响 | 第37-42页 |
3.4.1 不同播期对辣椒产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2 不同灌溉水平对辣椒素和辣椒红色素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3 不同施肥条件对辣椒素和辣椒红色素的影响 | 第39-42页 |
4 讨论 | 第42-45页 |
4.1 不同品种间辣椒素和辣椒红色素含量的比较 | 第42页 |
4.2 辣椒素和辣椒红色素杂种优势表现 | 第42-43页 |
4.3 不同生育时期辣椒素和辣椒红色素含量的变化 | 第43-44页 |
4.4 不同播期、灌溉、施肥对辣椒素和辣椒红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5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