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10-17页 |
1.1 土壤盐渍化及其对植物的伤害 | 第11页 |
1.2 盐胁迫对豆科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 第11-13页 |
1.3 盐胁迫对豆科植物种子体内离子组的影响 | 第13-15页 |
1.3.1 离子组学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3.2 盐胁迫对豆科植物种子体内离子组的影响 | 第13-15页 |
1.4 盐胁迫对豆科植物种子糖代谢组的影响 | 第15-16页 |
1.5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7-19页 |
2.1 材料培养与胁迫处理 | 第17页 |
2.2 萌发率及生长指标的测定 | 第17-18页 |
2.2.1 萌发的测定 | 第17页 |
2.2.2 生长指标测定 | 第17页 |
2.2.3 阳离子含量测定 | 第17-18页 |
2.2.4 阴离子含量测定 | 第18页 |
2.3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第18页 |
2.4 数据统计与作图 | 第18-19页 |
第三节 结果分析 | 第19-66页 |
3.1 盐胁迫对栽培大豆萌发过程中生长参数的影响 | 第19-24页 |
3.1.1 萌发率 | 第19-20页 |
3.1.2 萌发势 | 第20页 |
3.1.3 萌发指数 | 第20-21页 |
3.1.4 活力指数 | 第21-22页 |
3.1.5 根长变化 | 第22页 |
3.1.6 根及子叶生物量 | 第22-23页 |
3.1.7 根及子叶含水量变化 | 第23-24页 |
3.2 盐胁迫对栽培大豆种子离子含量的影响 | 第24-45页 |
3.2.1 阳离子 | 第24-34页 |
3.2.2 阳离子含量与萌发参数相关性分析 | 第34-35页 |
3.2.3 阳离子比率变化 | 第35-38页 |
3.2.4 离子比率与萌发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38-39页 |
3.2.5 阴离子 | 第39-44页 |
3.2.6 阴离子含量与萌发的相关系数 | 第44-45页 |
3.3 离子贡献率 | 第45-53页 |
3.3.1 中性盐胁迫根中阳离子贡献率变化 | 第45-46页 |
3.3.2 碱性盐胁迫下根中阳离子贡献率变化 | 第46-47页 |
3.3.3 中性盐胁迫子叶中阳离子贡献率变化 | 第47-48页 |
3.3.4 碱性盐胁迫子叶中各阳离子贡献率变化 | 第48-49页 |
3.3.5 中性盐胁迫下根中各阴离子贡献率变化 | 第49-50页 |
3.3.6 碱性盐胁迫下根中各阴离子贡献率变化 | 第50-51页 |
3.3.7 中性盐胁迫下子叶中各阴离子贡献率变化 | 第51-52页 |
3.3.8 碱性盐胁迫下子叶中各阴离子贡献率变化 | 第52-53页 |
3.4 两种盐胁迫下栽培大豆种子主要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53-61页 |
3.4.1 蔗糖含量 | 第53-55页 |
3.4.2 麦芽糖含量 | 第55-56页 |
3.4.3 葡萄糖含量 | 第56-57页 |
3.4.4 果糖含量 | 第57-58页 |
3.4.5 甘露醇含量 | 第58-59页 |
3.4.6 山梨醇含量 | 第59-60页 |
3.4.7 棉子糖含量 | 第60-61页 |
3.5 不同类型盐胁迫下大豆各小分子糖所占可溶性总糖的比率 | 第61-66页 |
3.5.1 大豆根中可溶性糖所占可溶性总糖的比例 | 第61-63页 |
3.5.2 大豆子叶中各小分子糖所占可溶性总糖的百分比 | 第63-66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66-71页 |
4.1 不同类型盐胁迫对栽培大豆萌发特性的影响 | 第66-67页 |
4.2 盐胁、迫下大豆离子组变化及其与萌发特性的关系的研究 | 第67-69页 |
4.3 盐胁迫下大豆可溶性糖含量研究 | 第69-71页 |
第五节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