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4-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2.1 填料对硅橡胶的补强作用 | 第18-19页 |
1.2.2 纳米材料改性 | 第19-20页 |
1.2.3 老化前后的稳定性 | 第20-21页 |
1.2.4 腐蚀前后的稳定性 | 第21-22页 |
1.3 课题的来源、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3.1 课题的来源、意义 | 第22-23页 |
1.3.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导电硅橡胶的硫化及渗滤特性 | 第24-31页 |
2.1 硅橡胶结构及硫化机理 | 第24-25页 |
2.1.1 硅橡胶的结构 | 第24页 |
2.1.2 硅橡胶的硫化 | 第24-25页 |
2.2 导电硅橡胶 | 第25-27页 |
2.2.1 炭黑填充导电硅橡胶 | 第25-26页 |
2.2.2 导电硅橡胶的导电机理 | 第26-27页 |
2.3 导电硅橡胶的渗滤阈值 | 第27-30页 |
2.3.1 渗滤理论 | 第27-29页 |
2.3.2 二次渗滤 | 第29页 |
2.3.3 影响渗滤阈值的因素 | 第29-30页 |
2.4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导电硅橡胶合成 | 第31-39页 |
3.1 硅橡胶基体的选择 | 第31-32页 |
3.2 填料 | 第32-34页 |
3.2.1 导电填料的选择 | 第32-33页 |
3.2.2 纳米改性材料 | 第33页 |
3.2.3 防老化及防腐改性材料 | 第33-34页 |
3.3 助剂 | 第34-35页 |
3.4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35页 |
3.5 制备工艺及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3.5.1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3.5.2 导电硅橡胶制备工艺 | 第36页 |
3.5.3 电性能测试 | 第36页 |
3.5.4 机械性能测试 | 第36-37页 |
3.5.5 老化处理 | 第37页 |
3.5.6 腐蚀处理 | 第37页 |
3.6 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纳米改性填料对导电橡胶稳定性的影响 | 第39-48页 |
4.1 纳米粒子的特性 | 第39-40页 |
4.2 纳米改性材料对炭黑分散情况的改善 | 第40-41页 |
4.3 纳米改性材料对导电硅橡胶导电特性稳定性的改善 | 第41-46页 |
4.3.1 渗滤阈值 | 第41页 |
4.3.2 压阻特性 | 第41-44页 |
4.3.3 迟滞性 | 第44-46页 |
4.3.4 弛豫特性 | 第46页 |
4.4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导电硅橡胶老化前后稳定性的研究 | 第48-65页 |
5.1 硅橡胶的耐热老化性能 | 第48-49页 |
5.2 热空气老化处理 | 第49-57页 |
5.2.1 炭黑填充导电橡胶的老化稳定性能 | 第49-51页 |
5.2.2 纳米改性材料对老化稳定性的改善 | 第51-56页 |
5.2.3 纳米改性材料对机械性能老化稳定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5.3 自然照射老化处理 | 第57-62页 |
5.3.1 炭黑填充导电橡胶的老化稳定性 | 第57-59页 |
5.3.2 纳米改性材料对老化稳定性的影响 | 第59-61页 |
5.3.3 纳米改性材料对机械性能老化稳定性的影响 | 第61-62页 |
5.4 导电硅橡胶的电阻-温度特性的稳定性 | 第62页 |
5.5 SEM图分析 | 第62-64页 |
5.6 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纳米材料对导电硅橡胶腐蚀前后稳定性的改善 | 第65-76页 |
6.1 硅橡胶的耐化学药品特性 | 第65-66页 |
6.2 腐蚀前后表面变化情况 | 第66-68页 |
6.2.1 HNO_3腐蚀处理 | 第66-67页 |
6.2.2 NaOH腐蚀处理 | 第67页 |
6.2.3 汽油腐蚀处理 | 第67-68页 |
6.2.4 甲苯腐蚀处理 | 第68页 |
6.3 机械性能的稳定性 | 第68-70页 |
6.3.1 硝酸腐蚀情况 | 第69页 |
6.3.2 试样A_2腐蚀前后机械性能的变化 | 第69页 |
6.3.3 试样B_2腐蚀前后机械性能的变化 | 第69-70页 |
6.3.4 试样C_2腐蚀前后机械性能的变化 | 第70页 |
6.4 导电性能的稳定性 | 第70-74页 |
6.4.1 压阻特性 | 第70-72页 |
6.4.2 迟滞性系数 | 第72页 |
6.4.3 弛豫性 | 第72-74页 |
6.5 SEM图分析 | 第74-75页 |
6.6 小结 | 第75-7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7.1 结论 | 第76-77页 |
7.2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6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