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场所精神的营造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 (三)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9-10页 |
| 一、场所精神理论 | 第10-13页 |
| (一) 场所与场所精神 | 第10-11页 |
| 1. 场所 | 第10页 |
| 2. 场所精神 | 第10-11页 |
| (二) 场所精神的特征 | 第11页 |
| (三) 国内外关于场所精神的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 二、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场所与场所精神分析 | 第13-25页 |
| (一) 城市公园的概念和类型 | 第13-14页 |
| 1. 基本概念 | 第13-14页 |
| 2. 城市公园的分类 | 第14页 |
| (二) 城市公园设计中场所精神的作用 | 第14-15页 |
| 1. 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 | 第14页 |
| 2. 营造社会交往空间 | 第14-15页 |
| 3. 对景观形态的表达 | 第15页 |
| 4. 满足人的行为心理需求 | 第15页 |
| (三) 场所精神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意义 | 第15-16页 |
| (四) 影响城市公园景观场所精神建立的因素 | 第16-25页 |
| 1. 主观因素 | 第16-19页 |
| 2. 客观因素 | 第19-25页 |
| 三、城市公园场所精神的表达方法 | 第25-30页 |
| (一) 安全性和实用性 | 第25页 |
| (二) 地域性和历史文脉的传承 | 第25-27页 |
| (三) 因地制宜的景观形态 | 第27-28页 |
| (四) 注重场所的易识别性 | 第28页 |
| (五) “人”和“物”的情感统一 | 第28-30页 |
| 四、案例分析—以长春市南湖公园景观为例 | 第30-41页 |
| (一) 长春市南湖公园概况 | 第30-32页 |
| 1. 区域特色 | 第30页 |
| 2. 历史渊源 | 第30-31页 |
| 3. 南湖公园布局概况 | 第31页 |
| 4. 公园使用情况分析 | 第31-32页 |
| (二) 南湖公园场所精神的体现方式 | 第32-39页 |
| 1. 地域特色和历史文脉的表达 | 第32-34页 |
| 2. 空间交流形式的多样性 | 第34-36页 |
| 3. 景观的视觉美 | 第36-37页 |
| 4. 公园的可达性 | 第37页 |
| 5. 公园的易识别性 | 第37-38页 |
| 6. 人与景观的情感互动 | 第38-39页 |
| 7. 人性场所 | 第39页 |
| (三) 小结 | 第39-41页 |
| 结语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 附录 | 第43-44页 |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