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一) 选题动机 | 第11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 框架结构 | 第12-13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五) 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一、 国际局势趋向缓和 | 第15-21页 |
(一) 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 第15-17页 |
1、 日内瓦会议召开的国际背景 | 第15页 |
2、 日内瓦协议达成的过程 | 第15-16页 |
3、 日内瓦会议达成印度支那停战协定 | 第16-17页 |
(二) 万隆会议的召开 | 第17-18页 |
1、 万隆会议发起的时代背景及成果 | 第17页 |
2、 万隆会议的历史意义 | 第17-18页 |
(三) 中央对国际局势的分析 | 第18-21页 |
二、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包围和封锁 | 第21-25页 |
(一) 美国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 | 第21-22页 |
1、 美国的孤立敌视导致我国“一边倒”外交政策 | 第21页 |
2、 抗美援朝导致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 第21-22页 |
(二) 中央对美国政策的判断与应对 | 第22-25页 |
1、 担心落后就要挨打,下决心实行赶超战略 | 第22-23页 |
2、 丢掉幻想,自力更生,力图创造建设奇迹 | 第23-25页 |
三、 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兴起 | 第25-31页 |
(一)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过程及其发展状况 | 第25-26页 |
1、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 第25页 |
2、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状况 | 第25-26页 |
3、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远影响 | 第26页 |
(二) 中共中央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的应对 | 第26-31页 |
1、 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 | 第26-27页 |
2、 提出工作重点向技术革命转移 | 第27-31页 |
四、 苏共二十大与波匈事件 | 第31-39页 |
(一) 苏共二十大的召开 | 第31-32页 |
(二) 波匈事件的发生 | 第32-35页 |
1、 波兰事件 | 第32-33页 |
2、 匈牙利事件 | 第33-35页 |
(三) 中共中央的反应和思考 | 第35-39页 |
1、 “以苏为鉴”,反对教条主义 | 第35-36页 |
2、 从反对教条主义到反对修正主义 | 第36-39页 |
五、 社会主义阵营出现赶超浪潮 | 第39-43页 |
(一) 苏共的赶超战略 | 第39-40页 |
(二) 朝鲜和东欧的赶超浪潮 | 第40页 |
(三) 中共中央的应对:提出“超英赶美”目标 | 第40-43页 |
结论 | 第43-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