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5-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理论概述 | 第11-21页 |
1 西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 | 第11-14页 |
1.1.1 氧化应激参与DPN的直接损伤机制 | 第11-12页 |
1.1.2 氧化应激与经典途径参与DPN的损伤机制 | 第12-13页 |
1.1.3 DPN发病机制的其他学说 | 第13-14页 |
1.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 | 第14-15页 |
1.2.1 控制血糖 | 第14页 |
1.2.2 对症治疗 | 第14页 |
1.2.3 病因治疗 | 第14-15页 |
2 中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2.1 中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名的认识 | 第16页 |
2.2 中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6-18页 |
2.2.1 阴虚燥热证 | 第16-17页 |
2.2.2 瘀血阻络证 | 第17页 |
2.2.3 肾虚不足证 | 第17页 |
2.2.4 脾虚失健证 | 第17-18页 |
2.2.5 阳虚血瘀证 | 第18页 |
2.2.6 痰瘀痹阻证 | 第18页 |
2.3 中医治疗 | 第18-21页 |
2.3.1 中药方剂 | 第19页 |
2.3.2 中成药 | 第19页 |
2.3.3 外用中药 | 第19-21页 |
第二部分 名家方药统计 | 第21-24页 |
1 药物分类统计结果 | 第21页 |
2 药物功效分类统计结果 | 第21-22页 |
3 用药分析 | 第22-23页 |
4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部分 Meta分析 | 第24-37页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第24-26页 |
1.1.1 研究对象 | 第24-25页 |
1.1.2 干预措施 | 第25页 |
1.1.3 观察指标 | 第25页 |
1.1.4 纳入标准 | 第25页 |
1.1.5 排除标准 | 第25-26页 |
1.2 文献检索 | 第26页 |
1.2.1 数据库 | 第26页 |
1.2.2 关键词 | 第26页 |
1.3 评价方法 | 第26-27页 |
1.3.1 文献的选择 | 第26页 |
1.3.2 文献质量评价 | 第26页 |
1.3.3 数据提取 | 第26-27页 |
1.3.4 数据分析 | 第27页 |
2 结果 | 第27-34页 |
2.1 纳入文献情况及质量评估 | 第27-29页 |
2.1.1 资料概况 | 第27-28页 |
2.1.2 纳入文献质量评估 | 第28-29页 |
2.2 疗效比较 | 第29-31页 |
2.2.1 ALA组和甲钴胺组的有效率比较 | 第29页 |
2.2.2 ALA组和甲钴胺组的正中神经MNCV比较 | 第29-30页 |
2.2.3 ALA组和甲钴胺组的正中神经SNCV比较 | 第30页 |
2.2.4 ALA组和甲钴胺组的腓总神经MNCV比较 | 第30-31页 |
2.2.5 ALA组和甲钴胺组的腓总神经SNCV比较 | 第31页 |
2.2.6 疏血通+ALA组和ALA组的有效率比较 | 第31页 |
2.3 发表偏移分析 | 第31-34页 |
3 讨论 | 第34-37页 |
3.1 纳入文献特点 | 第34-35页 |
3.2 结论 | 第35-36页 |
3.3 问题与展望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4页 |
附录 | 第44-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