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1.4.1 农业与农村、农民 | 第17页 |
1.4.2 农业发展的内涵 | 第17-19页 |
2 胡锦涛农业发展思想的形成 | 第19-24页 |
2.1 胡锦涛农业发展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农业发展思想 | 第19-20页 |
2.1.2 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农业发展思想 | 第20-21页 |
2.2 胡锦涛农业发展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 第21-24页 |
2.2.1 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 第21-22页 |
2.2.2 新世纪初我国逐渐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 第22-24页 |
3 胡锦涛农业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4-34页 |
3.1 关于农业发展的地位 | 第24-26页 |
3.1.1 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 | 第24-25页 |
3.1.2 从国家发展全局认识农业发展的地位 | 第25-26页 |
3.2 关于农业发展的主体 | 第26-28页 |
3.2.1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 | 第26-27页 |
3.2.2 培育新型农民 | 第27-28页 |
3.3 关于农业发展的动力 | 第28-30页 |
3.3.1 实行多予少取放活 | 第28-29页 |
3.3.2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 第29-30页 |
3.4 关于农业发展的途径 | 第30-32页 |
3.4.1 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 第30-31页 |
3.4.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第31-32页 |
3.5 关于农业发展的方向 | 第32-34页 |
4 胡锦涛农业发展思想的基本特点 | 第34-39页 |
4.1 高度的全局意识 | 第34-35页 |
4.2 辩证的发展思路 | 第35-36页 |
4.3 务实的理论风格 | 第36-37页 |
4.4 人民的价值取向 | 第37-39页 |
5 胡锦涛农业发展思想的价值与启示 | 第39-46页 |
5.1 胡锦涛农业发展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39-42页 |
5.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 | 第39-40页 |
5.1.2 开启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大步伐 | 第40-41页 |
5.1.3 为我国解决农业发展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 第41-42页 |
5.2 胡锦涛农业发展思想的现实启示 | 第42-46页 |
5.2.1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是永恒主题 | 第42-43页 |
5.2.2 调动农民积极性是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关键 | 第43-44页 |
5.2.3 城乡一体化是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 | 第44-46页 |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