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中、老年论文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3页
    一、选题背景第12-13页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一)研究目的第13页
        (二)研究意义第13-14页
    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14-15页
        (一)研究内容第14-15页
        (二)研究方法第15页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5-24页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第15-20页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第20-24页
    五、重要概念界定第24-26页
        (一)老年人及老龄化第24页
        (二)赡养及精神赡养第24-26页
        (三)老年人精神赡养第26页
    六、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特征第26-28页
        (一)精神赡养具有层次性第26-27页
        (二)精神赡养具有社会性第27-28页
        (三)精神赡养具有宽泛性第28页
    七、老年人精神赡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28-33页
        (一)精神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第28-29页
        (二)事关国家全局和百姓福祉第29-30页
        (三)老年人生存和发展迫切需求第30-31页
        (四)老年人的经验和智慧是社会发展的财富第31页
        (五)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和高品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31-33页
第二章 我国老年人精神赡养现状分析第33-64页
    一、我国老年人精神赡养主体现状分析第33-38页
        (一)主要家庭类型现状分析第33-36页
        (二)社会团体类型现状分析第36-38页
    二、我国老年人精神赡养客体现状分析第38-56页
        (一)我国空巢老人现状第39-41页
        (二)我国失独老人现状第41-42页
        (三)我国丧偶老人现状第42-44页
        (四)我国高龄老人现状第44-47页
        (五)我国失能老人现状第47-49页
        (六)我国移居老人现状第49-51页
        (七)我国维权老人现状第51-53页
        (八)我国自杀倾向老人现状第53-55页
        (九)我国多病久病老人现状第55-56页
    三、我国老年人精神赡养介体现状分析第56-61页
        (一)精神赡养内容需求不一第57-58页
        (二)精神赡养方式各方助力第58-60页
        (三)精神赡养渠道多样化第60-61页
    四、我国老年人精神赡养环体现状分析第61-64页
        (一)缺失的家庭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影响第61-62页
        (二)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引导养老大趋势第62-63页
        (三)舆论环境和经济环境是最佳辅助利器第63-64页
第三章 我国老年人精神赡养现状反映的突出问题及成因分析第64-84页
    一、老年人精神赡养突出的共性问题及成因第64-72页
        (一)从社会整体性角度分析第64-68页
        (二)从年龄层次性角度分析第68-72页
    二、老年人精神赡养突出的特殊性问题及原因第72-84页
        (一)空巢之寂:子女归家渐次少,晚年孤苦无可依第72-74页
        (二)失独之殇:内心崩溃强度日,老来无子且苟活第74-76页
        (三)丧偶之痛:激情减弱心病重,情感无处可安放第76-77页
        (四)高龄之辛:精神消极病缠身,日常照料需求大第77-78页
        (五)失能之难:身心受困依赖大,久病床前无孝子第78-79页
        (六)移居之苦:晚年不能归家乡,水土不服苦中乐第79-80页
        (七)维权之艰:赡养受骗无力讨,劳心劳力薄公堂第80-81页
        (八)自杀之危:精神虐待无人管,厌世轻生寻短见第81-82页
        (九)宗教之托:生老病死已看轻,宗教信仰求依归第82-84页
第四章 解决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的对策和建议第84-101页
    一、解决老年人精神赡养主体问题的对策和建议第84-89页
        (一)孝老敬亲,孝义为先第84-85页
        (二)机构监管,社会参与第85-87页
        (三)党委领导,家国同构第87-89页
    二、解决老年人精神赡养客体突出问题的对策和建议第89-94页
        (一)空巢角度:保持家人联系频率,发挥晚年余光余热第89-90页
        (二)失独角度:降低精神创伤程度,增强心理重建信心第90页
        (三)丧偶角度:遵循情绪调节规律,主动转移精神压力第90-91页
        (四)高龄角度: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保持心境豁达愉悦第91页
        (五)失能角度:保障身体营养供给,理性看待人生境遇第91-92页
        (六)移居角度:扩展优化移居环境,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第92页
        (七)维权角度:加强自身保护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第92-93页
        (八)自杀角度:树立积极健康观念,适时调整人生态度第93-94页
        (九)宗教角度:理性看待宗教意义,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第94页
    三、解决老年人精神赡养介体问题的对策及建议第94-98页
        (一)老有所养,增加亲情归属感第94-95页
        (二)老有所医,增加身心安全感第95-96页
        (三)老有所教,增加人生价值感第96页
        (四)老有所学,增加知识获得感第96-97页
        (五)老有所为,增加晚年成就感第97页
        (六)老有所乐,增加生活幸福感第97-98页
    四、解决老年人精神赡养环体问题的对策及建议第98-101页
        (一)家庭智慧: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第98页
        (二)社会力量:全民行动,万众一心第98-99页
        (三)德治策略:尊崇孝道,导之以德第99-100页
        (四)法制环境:不孝之人,绳之以法第100-101页
结语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第107-108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08-109页
致谢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研究
下一篇:农村留守老年人孤独感对其生命质量的影响:希望和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