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筑三受降城及其对后突厥政局产生的影响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8-15页 | 
| (一)选题意义 | 第8页 | 
| (二)基本史料 | 第8-9页 | 
| (三)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 1.关于唐朝与后突厥关系的研究 | 第9-11页 | 
| 2.关于三受降城的研究 | 第11-12页 | 
| 3.关于唐朝以三受降城为中心的沿河防御体系的研究 | 第12-13页 | 
| (四)基本框架 | 第13-15页 | 
| 一、唐朝修筑三受降城 | 第15-26页 | 
| (一)后突厥对唐朝的寇掠 | 第15-18页 | 
| (二)唐朝的边防政策 | 第18-22页 | 
| 1.唐高宗时期 | 第18-19页 | 
| 2.武则天时期 | 第19-21页 | 
| 3.唐中宗时期 | 第21-22页 | 
| (三)张仁愿与三受降城 | 第22-26页 | 
| 1.张仁愿其人 | 第22-23页 | 
| 2.三受降城的修筑 | 第23-26页 | 
| 二、唐朝以三受降城为中心的沿河防御体系的形成 | 第26-43页 | 
| (一)“河曲”历史地理环境 | 第26-29页 | 
| 1.“河曲”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势 | 第26-27页 | 
| 2.“河曲”的人文环境 | 第27-29页 | 
| (二)唐朝以三受降城为中心的沿河防御体系的形成 | 第29-36页 | 
| (三)唐朝以三受降城为中心沿河防御体系的运行情况 | 第36-43页 | 
| 1.道路交通 | 第36-39页 | 
| (1)唐都长安通往灵州的道路 | 第36-37页 | 
| (2)从长安通往河外诸城的道路 | 第37-39页 | 
| 2.屯田经济 | 第39-42页 | 
| 3.马政 | 第42-43页 | 
| 三、唐朝三受降城的修筑对后突厥政局产生的影响 | 第43-57页 | 
| (一)默啜可汗的西征和北伐 | 第44-51页 | 
| 1.对西域和西突厥的征服 | 第44-47页 | 
| 2.对北方铁勒诸部和东蕃的奚和契丹的重敛 | 第47-51页 | 
| (二)毗伽可汗改弦更张 | 第51-55页 | 
| (三)受降城互市 | 第55-57页 | 
| 结语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硕士期间学位论文发表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