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的概述 | 第11-14页 |
1.3.1 历史文化遗产 | 第11-12页 |
1.3.2 环境整治 | 第12-13页 |
1.3.3 村镇中革命旧址 | 第13页 |
1.3.4 五里坪革命旧址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情况 | 第14-19页 |
1.4.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4.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5-19页 |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9-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2 具体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第2章 村镇中革命旧址环境整治的现状分析与理论基础 | 第21-32页 |
2.1 村镇中革命旧址环境整治的现状 | 第21-22页 |
2.1.1 建筑本体保护现状 | 第21-22页 |
2.1.2 周边环境整治现状 | 第22页 |
2.2 革命旧址与村镇的关系 | 第22-24页 |
2.2.1 革命旧址在村镇中的分布类型 | 第22-23页 |
2.2.2 革命旧址与村镇的联系 | 第23-24页 |
2.3 村镇中革命旧址的特征 | 第24-26页 |
2.3.1 总体构成特征 | 第24-25页 |
2.3.2 文化特征 | 第25页 |
2.3.3 环境特征 | 第25-26页 |
2.4 村镇中革命旧址环境整治的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2.4.1 符号与环境 | 第26页 |
2.4.2 场所与环境 | 第26-27页 |
2.4.3 文脉与环境 | 第27页 |
2.4.4 空间与环境 | 第27-28页 |
2.5 村镇中革命旧址环境整治设计实例研究 | 第28-32页 |
2.5.1 新旧元素结合——焦庄户地道战遗址 | 第28页 |
2.5.2 场景模拟再现——西柏坡革命旧址 | 第28-29页 |
2.5.3 隐喻象征手法——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 | 第29-30页 |
2.5.4 空间过渡衔接——刘邓大军淮西指挥部旧址 | 第30-32页 |
第3章 村镇中革命旧址环境整治相关影响要素分析 | 第32-44页 |
3.1 革命旧址建筑本体影响要素分析 | 第32-36页 |
3.1.1 建筑立面材料要素 | 第32-34页 |
3.1.2 建筑色彩要素 | 第34-35页 |
3.1.3 建筑高度要素 | 第35页 |
3.1.4 遗存建筑本体其它影响要素 | 第35-36页 |
3.2 周边环境影响要素分析 | 第36-41页 |
3.2.1 周边环境的组成内容 | 第36页 |
3.2.2 周边环境的纪念性要素 | 第36-38页 |
3.2.3 周边环境的节点性要素 | 第38-40页 |
3.2.4 周边环境的其他要素 | 第40-41页 |
3.3 历史人文影响要素分析 | 第41-44页 |
3.3.1 革命相关历史人文影响要素 | 第41-42页 |
3.3.2 地域相关历史人文影响要素 | 第42-44页 |
第4章 村镇中革命旧址环境整治方法 | 第44-55页 |
4.1 环境整治中的原则问题阐述 | 第44-47页 |
4.1.1 适应传统文化 | 第44-45页 |
4.1.2 强调整体理念 | 第45-46页 |
4.1.3 体现红色文脉 | 第46页 |
4.1.4 协调经济技术 | 第46-47页 |
4.2 整治的主要内容 | 第47-49页 |
4.2.1 保护范围的划分 | 第47页 |
4.2.2 革命场所的营造 | 第47-48页 |
4.2.3 环境功能的整合 | 第48-49页 |
4.3 影响要素整治方法 | 第49-55页 |
4.3.1 传统借鉴 | 第49-50页 |
4.3.2 场景再现 | 第50-51页 |
4.3.3 内涵隐喻 | 第51-53页 |
4.3.4 空间延续 | 第53-55页 |
第5章 案例分析——五里坪革命旧址环境整治分析 | 第55-82页 |
5.1 五里坪革命旧址环境整治影响要素系统分析 | 第55-63页 |
5.1.1 五里坪革命旧址建筑本体影响要素分析 | 第55-57页 |
5.1.2 五里坪革命旧址周边环境影响要素分析 | 第57-61页 |
5.1.3 五里坪革命旧址历史人文影响要素分析 | 第61-63页 |
5.2 五里坪革命旧址环境整治的原则问题提炼 | 第63-65页 |
5.2.1 与传统文化环境有机融合 | 第63-64页 |
5.2.2 旧址环境空间的整体整治 | 第64页 |
5.2.3 延续红色革命文脉 | 第64-65页 |
5.2.4 追求可持续性发展 | 第65页 |
5.3 五里坪革命旧址环境整治设计内容研究 | 第65-72页 |
5.3.1 确定革命旧址的区划范围 | 第65-66页 |
5.3.2 强化革命场所的氛围塑造 | 第66-69页 |
5.3.3 完善环境功能的优化整合 | 第69-72页 |
5.4 五里坪革命旧址环境整治设计方法运用 | 第72-82页 |
5.4.1 多形式的传统借鉴 | 第72-74页 |
5.4.2 多方法的场景再现 | 第74-78页 |
5.4.3 多方式的内涵隐喻 | 第78-79页 |
5.4.4 多手段的空间延续 | 第79-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附录 | 第87-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