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9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7页 |
(二)先行研究成果综述 | 第7-8页 |
(三)论文写作思路及方法 | 第8-9页 |
一 作家沃克与《父亲的微笑之光》的创作背景 | 第9-15页 |
(一) 作家艾丽斯·沃克 | 第9-12页 |
1. 黑人佃农家的小女儿 | 第9-10页 |
2. 行动主义者 | 第10-11页 |
3. 妇女主义者 | 第11-12页 |
(二) 《父亲的微笑之光》的创作背景 | 第12-15页 |
1. 外部国际环境 | 第12页 |
2. 内部社会环境 | 第12-15页 |
(1)黑人民权运动 | 第12-13页 |
(2)女权运动及黑人女权运动 | 第13-14页 |
(3)冷战后国内一系列种族冲突事件 | 第14-15页 |
二 反抗性的主题:对传统的种族、性别、宗教观念的坚定反抗 | 第15-21页 |
(一) 对种族歧视的坚定反抗 | 第15-17页 |
(二) 对父权制中心的坚定反抗 | 第17-20页 |
(三) 对基督教中心的坚定反抗 | 第20-21页 |
三 种族之花园:微笑中异色的绽放 | 第21-33页 |
(一) 黑人男性中的典型形象 | 第21-25页 |
1. 黑白人——鲁滨逊 | 第21-23页 |
2. 波琳的父亲 | 第23-24页 |
3. 孟多族代表——马努列多 | 第24-25页 |
(二) 围城中沉默的羔羊 | 第25-29页 |
1. 黑人家庭中的母亲——兰莉、波琳的母亲 | 第25-27页 |
(1)兰莉 | 第26-27页 |
(2)波琳的母亲 | 第27页 |
2. 希腊家庭中的母亲 | 第27-29页 |
(三) 冲出围城反抗的女斗士 | 第29-33页 |
1. 麦格德林娜 | 第29-30页 |
2. 苏珊娜 | 第30-31页 |
3. 波琳 | 第31-32页 |
4. 艾琳 | 第32-33页 |
四 独特的结构与视角:“百衲被”式的叙事方式 | 第33-37页 |
(一) “百衲被”的美学意义及结构特征 | 第33-34页 |
(二) “百衲被”的叙事手法在《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结构体现 | 第34-37页 |
1. 叙事结构的破碎性 | 第34-35页 |
2. 叙事视角的多重性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