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6-28页 |
1 中医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的认识 | 第16-22页 |
1.1 概念范畴 | 第16页 |
1.2 便秘病的历史沿革 | 第16-17页 |
1.3 病因病机 | 第17-20页 |
1.4 证型分型 | 第20-21页 |
1.5 中医治疗进展 | 第21-22页 |
2 现代医学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的认识 | 第22-26页 |
2.1 发病机制 | 第22-24页 |
2.2 诊断标准 | 第24-25页 |
2.3 西医治疗进展 | 第25-26页 |
3 生物反馈的机理研究 | 第26-28页 |
3.1 起源定义 | 第26页 |
3.2 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3.3 应用概况 | 第27-28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8-34页 |
1 诊断标准 | 第28-29页 |
1.1 IBS-C西医诊断标准 | 第28-29页 |
1.2 IBS-脾虚气滞型中医诊断标准 | 第29页 |
2 纳入、排除标准和剔除及脱落 | 第29-30页 |
2.1 病例纳入标准 | 第29页 |
2.2 病例排除标准 | 第29-30页 |
2.3 剔除及脱落标准 | 第30页 |
3 病例来源 | 第30页 |
4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4.1 病例随机分组 | 第30页 |
4.2 处理方法及疗程 | 第30-31页 |
4.3 实验设备与器材 | 第31页 |
4.4 美国ManoScan360胃肠动力学检测仪操作方法 | 第31-32页 |
4.5 肠镜检查操作方法 | 第32页 |
5 观察方法 | 第32-33页 |
5.1 临床症状及评分标准 | 第33页 |
5.2 肛门直肠压力动力学结果指标 | 第33页 |
6 疗效判定 | 第33-34页 |
6.1 总体临床症状评分标准 | 第33页 |
6.2 复发评分方法 | 第33-34页 |
7 统计分析 | 第34页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第34-49页 |
1 一般资料 | 第34-38页 |
1.1 各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 第35-37页 |
1.2 治疗前各组各主要症状积分、主要症状总积分、次要症状总积、临床症状总分比较 | 第37-38页 |
1.3 治疗前各组肛门直肠压力动力学指标比较 | 第38页 |
2 疗效结果 | 第38-45页 |
2.1 各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 第38-42页 |
2.2 临床综合疗效判定 | 第42-43页 |
2.3 治疗前后各组肛门直肠动力学指标比较 | 第43-45页 |
3 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结果 | 第45-49页 |
3.1 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 第45页 |
3.2 治疗后与治疗后6个月疗效比较 | 第45-49页 |
3.3 各组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比较 | 第49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49-58页 |
1 对脾虚气滞型IBS-C的病机探讨 | 第49-51页 |
1.1 脾的生理特性 | 第50页 |
1.2 脾虚气滞型IBS的病理机制 | 第50-51页 |
2 加味资生丸的方药解析 | 第51-52页 |
3 生物反馈疗法运用于IBS-C的可行性分析 | 第52-53页 |
4 对照药物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的选择 | 第53页 |
5 临床结果分析 | 第53-57页 |
5.1 治疗后总体疗效的分析 | 第53-54页 |
5.2 治疗后症状疗效的分析 | 第54-55页 |
5.3 肛门直肠压力动力学指标结果的对比 | 第55-56页 |
5.4 远期疗效的分析 | 第56-57页 |
6 临床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 第57-58页 |
6.1 不足之处 | 第57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附录 | 第64-65页 |
缩略词表 | 第65-66页 |
综述 | 第66-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