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六经辨证论治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9页 |
1 运用六经辨证论治血压升高相关病症的意义 | 第9-12页 |
1.1 六经辨证的重要价值 | 第9-10页 |
1.2 高血压的中医诊疗现状 | 第10-11页 |
1.3 当前中医界对本病的认识 | 第11-12页 |
2 对高血压的解读 | 第12-20页 |
2.1 常见症状与典型症状 | 第12-17页 |
2.1.1 眩晕 | 第12-14页 |
2.1.2 头痛 | 第14-16页 |
2.1.3 中风 | 第16-17页 |
2.2 现代医学研究对脉诊的启示 | 第17-19页 |
2.2.1 现代医学对本病机理认知的实质 | 第17-18页 |
2.2.2 脉胀 | 第18-19页 |
2.3 小结 | 第19-20页 |
2.3.1 逆上的两种情形 | 第19页 |
2.3.2 逆、寒、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 第19-20页 |
3 高血压的辨证论治 | 第20-46页 |
3.1 阳气敛降不及——阳明病 | 第20-30页 |
3.1.1 阳明病的实质是气血亢逆于上 | 第20-22页 |
3.1.2 高血压呈现为阳明病态时应施清下二法 | 第22-25页 |
3.1.3 他经传入阳明 | 第25-27页 |
3.1.4 阳明病与中风 | 第27-30页 |
3.2 风木为患——少阳病 | 第30-34页 |
3.2.1 少阳的木火之性 | 第30-31页 |
3.2.2 少阳病的治疗 | 第31-33页 |
3.2.3 情志对血压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 寒邪对血压的影响——太阳病 | 第34-37页 |
3.3.1 寒伤血 | 第34-35页 |
3.3.2 寒性收引 | 第35页 |
3.3.3 杀厉之气 | 第35-36页 |
3.3.4 验案举隅 | 第36-37页 |
3.4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三阴病 | 第37-46页 |
3.4.1 百病之生,皆有虚实 | 第37-39页 |
3.4.2 三阴病为本体不足 | 第39-43页 |
3.4.3 治病求本——维系血压的正常 | 第43-46页 |
4 总结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综述 | 第53-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