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2页 |
(一) 研究依据与目的 | 第8-9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一、 周恩来民生思想概述 | 第12-17页 |
(一) 周恩来民生思想的形成发展 | 第12-14页 |
1. 民生的内涵 | 第12页 |
2. 民生特征 | 第12页 |
3. 民生发展的阶段 | 第12-13页 |
4. 周恩来民生思想发展意义 | 第13-14页 |
5. 周恩来民生思想形成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研究的生长点 | 第14页 |
(二) 周恩来民生思想的理论来源 | 第14-17页 |
1.对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第14-15页 |
2.对传统民生思想的辩证扬弃 | 第15-16页 |
3.对民生的实践体验 | 第16-17页 |
二、 周恩来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7-22页 |
(一) 经济民生思想 | 第17-18页 |
(二) 政治民生思想 | 第18-19页 |
(三) 文化教育民生思想 | 第19-20页 |
(四) 社会保障与社会建设民生思想 | 第20页 |
(五) 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民生思想 | 第20-22页 |
三、 周恩来民生思想的思想政治特色 | 第22-26页 |
(一) 主体人民性 | 第22-23页 |
(二) 取向生活性 | 第23-24页 |
(三) 目标整体性 | 第24-26页 |
四、 周恩来民生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 第26-28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意义 | 第26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意义 | 第26-27页 |
(三)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迪 | 第27-28页 |
结论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后记 | 第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