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3页 |
| 1.1 石墨烯及其衍生物的基本性质和应用 | 第13-17页 |
| 1.2 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 第17-18页 |
| 1.3 磷烯及其衍生物的基本性质与应用 | 第18-22页 |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 1.5 参考文献 | 第23-33页 |
| 第二章 理论方法 | 第33-43页 |
| 2.1 薛定谔方程和两个基本近似 | 第33-35页 |
| 2.1.1 薛定谔方程 | 第33页 |
| 2.1.2 Born-Oppenheimer近似 | 第33-34页 |
| 2.1.3 单电子近似 | 第34页 |
| 2.1.4 Hartree-Fock方程 | 第34-35页 |
| 2.2 密度泛函理论 | 第35-38页 |
| 2.2.1 Thoms-Fermi-Dirac模型 | 第35-36页 |
| 2.2.2 Hohenbe-Kohn定理 | 第36页 |
| 2.2.3 Kohn-Sham方程 | 第36-37页 |
| 2.2.4 交换关联泛函 | 第37-38页 |
| 2.2.4.1 局域密度近似 | 第37页 |
| 2.2.4.2 广义梯度近似 | 第37-38页 |
| 2.3 激发态的处理方法 | 第38-39页 |
| 2.3.1 GW方法 | 第38-39页 |
| 2.3.2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 第39页 |
| 2.4 光学性质的计算方法 | 第39-41页 |
| 2.5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第三章 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光吸收与发射机制 | 第43-65页 |
| 3.1 引言 | 第43-44页 |
| 3.2 计算细节 | 第44-45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8页 |
| 3.3.1 中心氮掺杂的石墨烯量子点 | 第46-49页 |
| 3.3.2 边界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 | 第49-58页 |
| 3.3.3 溶剂效应 | 第58页 |
| 3.4 结论 | 第58-59页 |
| 3.5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 第四章 黑磷量子点光学性质的反常尺寸效应 | 第65-83页 |
| 4.1 引言 | 第65-66页 |
| 4.2 计算方法 | 第66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6-78页 |
| 4.4 总结 | 第78页 |
| 4.5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 第五章 黑磷量子点对点缺陷和氧缺陷的光吸收容忍性 | 第83-95页 |
| 5.1 引言 | 第83-84页 |
| 5.2 计算方法 | 第84页 |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4-91页 |
| 5.3.1 黑磷量子点的本征点缺陷 | 第84-88页 |
| 5.3.2 黑磷量子点的氧缺陷 | 第88-91页 |
| 5.4 总结 | 第91页 |
| 5.5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 第六章 氧化锌/蓝磷异质结:优异的电子空穴对分离效率 | 第95-105页 |
| 6.1 引言 | 第95-96页 |
| 6.2 理论方法 | 第96页 |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96-100页 |
| 6.3.1 氧化锌/蓝磷异质结的电子结构 | 第97-99页 |
| 6.3.2 氧化锌/蓝磷异质结的光学性质 | 第99页 |
| 6.3.3 电场对氧化锌/蓝磷异质结的影响 | 第99-100页 |
| 6.4 结论 | 第100页 |
| 6.5 参考文献 | 第100-105页 |
| 第七章 高效的光伏和光催化双功能材料:砷烯基异质结 | 第105-117页 |
| 7.1 引言 | 第105-106页 |
| 7.2 计算细节 | 第106-107页 |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07-112页 |
| 7.4 结论 | 第112页 |
| 7.5 参考文献 | 第112-117页 |
| 第八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 致谢 | 第119-121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