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L693 3B染色体上抗赤霉病QTL的定位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8-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9页 |
1.1 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 | 第11页 |
1.2 赤霉病危害小麦生产安全 | 第11-13页 |
1.2.1 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学特性 | 第11页 |
1.2.2 赤霉病对小麦产量及粮食安全的影响 | 第11-12页 |
1.2.3 赤霉病对小麦品质及食品安全的影响 | 第12页 |
1.2.4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 第12-13页 |
1.3 小麦赤霉病抗源研究 | 第13-21页 |
1.3.1 已命名的抗赤霉病基因 | 第13-14页 |
1.3.2 抗赤性分类 | 第14页 |
1.3.3 抗性遗传机制 | 第14-15页 |
1.3.4 抗源发掘研究 | 第15页 |
1.3.5 小麦3B染色体上赤霉病QTL定位情况 | 第15-21页 |
1.3.6 抗赤霉病新种质L693的研究情况 | 第21页 |
1.4 染色体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1-24页 |
1.4.1 分离群体的创制 | 第22页 |
1.4.2 分子标记技术 | 第22-23页 |
1.4.3 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的程序 | 第23-24页 |
1.5 小麦遗传连锁图谱的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6 QTL作图原理和定位方法 | 第25-28页 |
1.6.1 QTL作图原理及方法分类 | 第25页 |
1.6.2 基于性状的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1.6.3 基于标记的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1.6.3.1 单标记分析法 | 第26页 |
1.6.3.2 区间作图法 | 第26页 |
1.6.3.3 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26-27页 |
1.6.3.4 其他QTL定位方法 | 第27页 |
1.6.4 QTL定位分析软件 | 第27-28页 |
1.6.5 QTL定位的可靠性 | 第28页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8-2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2.1.1 亲本材料 | 第29页 |
2.1.2 RIL群体的创制 | 第29-30页 |
2.1.3 赤霉菌种 | 第30页 |
2.2 菌株的保存和培养方法 | 第30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2.4 小麦材料的抗性鉴定 | 第31-32页 |
2.4.1 亲本材料抗性鉴定 | 第31页 |
2.4.2 RIL群体的赤霉病抗性鉴定 | 第31-32页 |
2.4.3 小麦单穗麦粒考种 | 第32页 |
2.5 小麦基因组DNA提取和检测 | 第32-34页 |
2.5.1 实验试剂及药品 | 第32-33页 |
2.5.2 提取步骤 | 第33-34页 |
2.6 小麦抗赤霉病基因的SSR标记筛选 | 第34-36页 |
2.6.1 PCR引物 | 第34页 |
2.6.2 PCR反应体系 | 第34页 |
2.6.3 PCR反应程序 | 第34-35页 |
2.6.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试剂 | 第35页 |
2.6.5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检测 | 第35-36页 |
2.7 日的基因的QTL定位 | 第36-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5页 |
3.1 几个赤霉病抗性性状的正态性检验 | 第37-40页 |
3.2 利用RIL群体构建遗传连锁图 | 第40-41页 |
3.3 分子标记偏分离分析 | 第41-42页 |
3.4 3B染色体上QTL定位分析 | 第42-45页 |
4 讨论 | 第45-50页 |
4.1 遗传图谱的准确性 | 第45-46页 |
4.2 环境对小麦赤霉病性状的影响 | 第46页 |
4.3 L693与其他材料抗赤霉病QTL的比较 | 第46-50页 |
5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一 | 第67-69页 |
附录二 | 第69-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