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文化专题研究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政府角色研究--以都江堰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2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2-19页
        1.2.1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研究第12-15页
        1.2.2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政府角色研究第15-19页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9页
    1.3 研究方法第19-21页
        1.3.1 文献分析法第19-20页
        1.3.2 调查研究法第20页
        1.3.3 案例研究法第20页
        1.3.4 类比研究法第20-21页
    1.4 研究框架第21页
    1.5 课题创新之处第21-22页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第22-30页
    2.1 核心概念第22-25页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保护对象第22-23页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与主要保护模式第23-25页
    2.2 理论基础第25-30页
        2.2.1 政府角色理论第25-26页
        2.2.2 治理理论第26-27页
        2.2.3 政府失灵理论第27-28页
        2.2.4 公共产品理论第28-30页
第3章 都江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角色第30-43页
    3.1 都江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况第30-32页
    3.2 都江堰政府部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案例第32-36页
        3.2.1 案例选取说明第32页
        3.2.2 案例一:都江堰放水节的保护第32-34页
        3.2.3 案例二:青城洞经古乐的保护第34-36页
    3.3 案例中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呈现第36-38页
        3.3.1 角色呈现说明第36页
        3.3.2 操控者角色第36-37页
        3.3.3 逐利者角色第37页
        3.3.4 旁观者角色第37-38页
    3.4 当地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问题剖析第38-40页
        3.4.1 角色的错位第38-39页
        3.4.2 角色的缺位第39-40页
        3.4.3 角色的越位第40页
    3.5 原因分析第40-43页
        3.5.1 职权管理划分混乱第40-41页
        3.5.2 保护缺乏清醒认识第41页
        3.5.3 以经济政绩为考量第41-42页
        3.5.4 缺少监督考评机制第42页
        3.5.5 专业人才匮乏第42-43页
第4章 其它地区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做法启示第43-47页
    4.1 其它地区政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案例借鉴第43-45页
        4.1.1 案例说明第43页
        4.1.2 广州市越秀区广府庙会的保护推广第43-44页
        4.1.3 杭州市富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第44-45页
    4.2 政府角色启示第45-47页
        4.2.1 政府是幕后的搭台者第45页
        4.2.2 政府是需求的服务者第45页
        4.2.3 政府是社会力量的引导者第45-47页
第5章 角色建议和对策第47-52页
    5.1 对都江堰市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角色定位的建议第47-49页
        5.1.1 宏观设计者第47-48页
        5.1.2 充当服务者第48页
        5.1.3 资源整合者第48页
        5.1.4 当好协调者第48-49页
    5.2 完善地方政府角色归位的对策第49-52页
        5.2.1 明确责任职权和建立统一领导机制第49-50页
        5.2.2 建立健全科学的监督、评估、追责机制第50页
        5.2.3 做好保护工作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第50-51页
        5.2.4 配备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第51页
        5.2.5 引入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协同保护第51-52页
结论第52-54页
致谢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韩国历史文化产品研究--以历史与音乐的结合为中心
下一篇:中韩祈子习俗比较研究--以山东半岛和济州岛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