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理论论文

我国立法批准制度探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7页
    1.1 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第13-15页
        1.2.1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2.2 研究主要内容第14-15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17页
        1.3.1 研究目的第15-16页
        1.3.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第二章 我国立法监督制度的概述第17-23页
    2.1. 立法监督的特征第17-18页
        2.1.1 监督主体的特定性第17-18页
        2.1.2 监督对象的法定性第18页
        2.1.3 监督过程的程序性第18页
    2.2 立法监督的基本方式第18-23页
        2.2.1 批准第19页
        2.3.2 备案第19-20页
        2.3.3 审查第20页
        2.3.4 裁决第20-21页
        2.3.5 清理第21-23页
第三章 我国立法批准制度的基本理论第23-28页
    3.1 立法批准的含义第23-24页
    3.2 立法批准的类型第24-25页
        3.2.1 较大的市的立法批准第24-25页
        3.2.2 民族自治区的立法批准第25页
    3.3 实施立法批准的原因第25-28页
        3.3.1 保证立法权的适当集中第26页
        3.3.2 保证自治权的正当行使第26-27页
        3.3.3 保证立法批准的质量第27-28页
第四章 我国立法批准制度的现状第28-37页
    4.1 立法批准制度的中央立法第28-29页
        4.1.1 较大的市立法批准的中央立法规定第28-29页
        4.1.2 民族自治区立法批准的中央立法规定第29页
    4.2 立法批准制度的地方立法第29-37页
        4.2.1 立法批准制度的地方立法概况第29-30页
        4.2.2 地方立法关于批准制度的程序规定第30-37页
            4.2.2.1 报批前征询意见第30-31页
            4.2.2.2 报送材料第31页
            4.2.2.3 报批前初步审查第31-32页
            4.2.2.4 列入会议议程第32-33页
            4.2.2.5 正式审查第33-35页
            4.2.2.6 报清批准的期限第35-37页
第五章 我国立法批准制度存在的问题第37-43页
    5.1 中央立法存在的问题第37-40页
        5.1.1 未设置报批前的沟通协调机制第37-38页
        5.1.2 审查原则不明确第38页
        5.1.3 未规定报批后的处理结果第38-39页
        5.1.4 未规定报批法规与省级政府规章相抵触的处理第39页
        5.1.5 报批期限不明确第39-40页
    5.2 地方立法存在的问题第40-43页
        5.2.1 报批的法规条例的数量较少第41页
        5.2.2 报批的法规条例的质量不高第41-42页
        5.2.3 缺乏对省级人大常委立法批准权的监督第42-43页
第六章 完善我国立法批准制度的建议第43-50页
    6.1 中央立法的完善第43-46页
        6.1.1 设置报批前的沟通协调机制第43-44页
        6.1.2 明确报批的审查原则第44-45页
        6.1.3 明确规定报批后的处理结果第45页
        6.1.4 明确规定报批法规与省级政府规章相抵触的处理第45-46页
        6.1.5 明确报批的期限第46页
    6.2 地方立法的完善第46-50页
        6.2.1 增加报批法规条例的数量第47页
        6.2.2 提高报批法规条例的质量第47-48页
        6.2.3 加强对省级人大常委会立法批准权的监督第48-50页
结语第50-51页
致谢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制度研究
下一篇:单亲家庭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研究--来自长沙市的个案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