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縮略语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 柑橘粉虱的危害及防治 | 第12-15页 |
1.1 柑橘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 | 第12页 |
1.2 柑橘粉虱的防治情况 | 第12-15页 |
1.2.1 化学药剂防治 | 第12页 |
1.2.2 生物防治 | 第12-15页 |
2. 昆虫免疫机制 | 第15-20页 |
2.1 体壁防御 | 第15-16页 |
2.2 非己识别 | 第16页 |
2.3 免疫信号的调整放大和信号传导 | 第16-17页 |
2.4 免疫效应 | 第17-20页 |
2.4.1 细胞免疫 | 第17-18页 |
2.4.2 体液免疫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引言 | 第20-22页 |
第三章 蜡蚧轮枝菌培养基筛选 | 第22-3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3.1.1 试剂与仪器 | 第22页 |
3.1.2 方法 | 第22-2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8页 |
3.2.1 不同碳源对菌落长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23-26页 |
3.2.3 不同碳源比例对菌落长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26页 |
3.2.4 不同氮源比例对菌落长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5 不同金属离子比例对菌落长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6 不同维生素比例对菌落长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28页 |
3.3 讨论 | 第28-30页 |
第四章 柑橘粉虱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 第30-4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4.1.1 材料 | 第30-31页 |
4.1.2 方法 | 第31-3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2-40页 |
4.2.1 总RNA提取结果 | 第32-33页 |
4.2.2 Illumina测序以及组装 | 第33-35页 |
4.2.3 GO分类,COG及Pathway功能注释 | 第35-37页 |
4.2.4 亲缘性分析 | 第37-38页 |
4.2.5 E value distribution分析 | 第38-39页 |
4.2.6 SSR及ORF分析 | 第39-40页 |
4.3 讨论 | 第40-42页 |
第五章 柑橘粉虱免疫相关基因分析 | 第42-5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2页 |
5.1.1 材料 | 第42页 |
5.1.2 方法 | 第42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2-51页 |
5.2.1 柑橘粉虱免疫系统相关基因的鉴定 | 第42-43页 |
5.2.2 Toll相关受体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43-45页 |
5.2.3 酚氧化酶原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45-47页 |
5.2.4 丝氨酸蛋白酶及同源物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47-49页 |
5.2.5 几丁质酶及几丁质合成酶 | 第49-50页 |
5.2.6 氧化防御相关基因 | 第50-51页 |
5.3 讨论 | 第51-52页 |
第六章 蜡蚧轮枝菌侵染柑橘粉虱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52-68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6.1.1 材料 | 第52页 |
6.1.2 方法 | 第52-54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54-65页 |
6.2.1 RNA提取及处理 | 第54-55页 |
6.2.2 柑橘粉虱数字基因表达谱测序结果 | 第55-56页 |
6.2.3 测序质量评估 | 第56-57页 |
6.2.4 差异表达基因 | 第57-59页 |
6.2.5 GO显著富集分析 | 第59-63页 |
6.2.6 pathway显著富集分析 | 第63-65页 |
6.3 讨论 | 第65-68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的项目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