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序言 | 第12-18页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二、本领域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13-15页 |
(一) 生态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二) 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概述 | 第14-15页 |
三、研究基本思路 | 第15-18页 |
(一) 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 第16页 |
(二)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生态经济理论概述 | 第18-30页 |
一、生态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18-22页 |
(一) 生态经济概念的提出 | 第18页 |
(二) 生态经济的基本内涵 | 第18-22页 |
二、生态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第22-26页 |
(一) 生态经济理论的成因 | 第22页 |
(二) 生态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22-25页 |
(三) 生态经济理论的目标和任务 | 第25-26页 |
三、生态经济理论的核心思想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本原理 | 第26-30页 |
(一) 生态经济理论的核心思想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基本原理 | 第27页 |
(二) 生态经济理论的核心思想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 第27-28页 |
(三)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推动了生态经济理论中国化的发展 | 第28-30页 |
第二章 生态经济理论的基本思想在发达国家产业政策实践中的体现 | 第30-43页 |
一、实行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30-34页 |
(一) 制定战略,确定宏观发展方向 | 第31-32页 |
(二) 积极的政府鼓励措施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持 | 第32-33页 |
(三) 技术创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主要动力 | 第33-34页 |
(四)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制度保障 | 第34页 |
二、高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 第34-37页 |
(一) 国家政府对高技术产业进行强有力的规划和协调 | 第35-36页 |
(二) 注重高技术人才培养与人才吸引 | 第36页 |
(三) 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投入,实行优惠政策鼓励高技术产业发展 | 第36-37页 |
(四)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 第37页 |
三、积极推行可持续能源战略 | 第37-40页 |
(一) 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定位可持续能源,确定发展目标 | 第37-38页 |
(二) 推动新能源的推广应用 | 第38-39页 |
(三) 政府积极参与可持续能源战略的推广 | 第39-40页 |
(四) 发展循环经济 | 第40页 |
四、大力发展环境产业 | 第40-43页 |
(一) 加快环境立法,完善环境法律框架 | 第41页 |
(二) 增加环境技术研发的投入,提高环境技术水平 | 第41-42页 |
(三) 基于市场的环境政策不断得到重视和发展 | 第42-43页 |
第三章 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政策的回顾以及我国生态资源现状分析 | 第43-56页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产业政策回顾 | 第43-46页 |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四个历史阶段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 第43-44页 |
(二) 对这一时期产业政策利弊的分析 | 第44-46页 |
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政策的回顾 | 第46-53页 |
(一)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 第46-47页 |
(二) 产业结构日趋“重型化” | 第47页 |
(三) 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产业政策与生态经济理论基本思想的有效结合 | 第47-48页 |
(四)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内部结构需进一步调整完善 | 第48页 |
(五) 环保产业发展迅速 | 第48-50页 |
(六) 该时期产业政策体现生态经济理论基本思想的主要表现 | 第50-51页 |
(七) 该时期产业政策的主要弊端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51-53页 |
三、我国的生态资源现状分析 | 第53-56页 |
(一) 我国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性 | 第53-54页 |
(二) 人为因素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后天影响 | 第54-56页 |
第四章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生态经济理论的基本思想探讨中国产业政策导向 | 第56-65页 |
一、生态经济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相互统一、相辅相成 | 第56-61页 |
(一)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推动了生态经济理论中国化的发展 | 第56-57页 |
(二) 生态经济理论与科学发展观两者核心理念的一致性 | 第57-60页 |
(三) 生态经济理论与科学发展观两者指导意义的一致性 | 第60-61页 |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生态经济理论的基本思想探讨中国产业政策导向 | 第61-65页 |
(一) 产业结构政策导向:引导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的协调与互通,推动产业结构全面升级 | 第61-62页 |
(二) 产业组织政策导向:加强市场机制、政府调控、企业主体三者之间的整体协作 | 第62-63页 |
(三) 产业布局政策导向:统筹兼顾国内发展与国际竞争,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 第63页 |
(四) 产业技术政策导向:重点扶持利于生态、经济系统综合平衡的技术开发与应用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