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电磁波的危害及检测方法 | 第11-15页 |
1.2.1 电磁波及其危害 | 第11-12页 |
1.2.2 电磁波现有的检测方法 | 第12-14页 |
1.2.3 液晶弹性体 | 第14-15页 |
1.3 液晶弹性体的特点及应用 | 第15-22页 |
1.3.1 液晶弹性体的性质 | 第17-18页 |
1.3.2 热响应型液晶弹性体及其致变形为 | 第18-19页 |
1.3.3 光响应型液晶弹性体及其执行变形行为 | 第19-20页 |
1.3.4 电磁波响应型液晶弹性体 | 第20-21页 |
1.3.5 液晶弹性体的应用 | 第21-22页 |
1.4 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2-24页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30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4-26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4-25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2 材料表征方法 | 第26-30页 |
2.2.1 二维广角X射线衍射(2D-WAXS) | 第26页 |
2.2.2 核磁共振(NMR) | 第26页 |
2.2.3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 | 第26-27页 |
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7页 |
2.2.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7页 |
2.2.6 偏光显微镜(POM) | 第27-28页 |
2.2.7 力学实验机 | 第28页 |
2.2.8 可见光源(Vis) | 第28页 |
2.2.9 微波发射源 | 第28-30页 |
第3章 热响应型LCE薄膜制备及性能对比 | 第30-46页 |
3.1 引言 | 第30-3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1-39页 |
3.2.1 交联剂11UB的合成 | 第31-33页 |
3.2.2 液晶基元MBB的合成方法 | 第33-35页 |
3.2.3 低温基团MOCH_3的合成 | 第35-36页 |
3.2.4 热响应LCE薄膜的制备 | 第36-38页 |
3.2.5 掺杂MOCH_3热响应LCE薄膜的制备 | 第38-3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4页 |
3.3.1 两种热响应型LCE薄膜的表征 | 第39-41页 |
3.3.2 热响应型LCE薄膜的热致动性能分析 | 第41-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可见光响应型LCE薄膜的制备及性能对比 | 第46-55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7-48页 |
4.2.1 可见光响应型G-LCE薄膜的制备 | 第47页 |
4.2.2 掺杂MOCH_3的可见光响应型G-LCE薄膜的制备 | 第47-4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4页 |
4.3.1 两种可见光响应型LCE薄膜的表征 | 第48-50页 |
4.3.2 可见光响应型G-LCE薄膜的光致动性能分析 | 第50-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微波响应型LCE薄膜的制备及性能对比 | 第55-69页 |
5.1 引言 | 第55-5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7-59页 |
5.2.1 微波响应型Fe_3O_4/LCE薄膜的制备 | 第57-58页 |
5.2.2 掺杂MOCH_3的微波响应型Fe_3O_4/LCE薄膜的制备 | 第58-5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9-67页 |
5.3.1 微波响应型LCE薄膜表征及其制动性能 | 第59-62页 |
5.3.2 Fe_3O_4/LCE复合薄膜的致动性能分析 | 第62-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