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1.3.1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1.3.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 第16-22页 |
2.1 道德的内涵与特点 | 第16-18页 |
2.1.1 道德的内涵 | 第16-17页 |
2.1.2 道德的特点 | 第17-18页 |
2.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道德的批判 | 第18-19页 |
2.3 我国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发展与创新 | 第19-22页 |
第三章 乡村婚丧嫁娶蕴含的道德价值和功能 | 第22-26页 |
3.1 乡村婚丧嫁娶蕴含的道德价值 | 第22页 |
3.2 乡村婚丧嫁娶蕴含的道德功能 | 第22-26页 |
3.2.1 婚丧嫁娶是展示乡村道德风尚的主要平台 | 第22-23页 |
3.2.2 婚丧嫁娶是规范乡村道德行为的重要形式 | 第23-24页 |
3.2.3 婚丧嫁娶是提高乡民精神凝聚力的主要契机 | 第24-26页 |
第四章 乡村婚丧嫁娶道德困境 | 第26-42页 |
4.1 调查结果汇总 | 第26-30页 |
4.2 道德困境分析 | 第30-38页 |
4.2.1 敛财风气盛行 | 第30-33页 |
4.2.2 攀比浪费时尚化 | 第33-35页 |
4.2.3 贪污受贿滋生 | 第35-36页 |
4.2.4 封建迷信化 | 第36-37页 |
4.2.5 公德意识淡化 | 第37页 |
4.2.6 低俗趣味化 | 第37-38页 |
4.3 原因分析 | 第38-42页 |
4.3.1 经济原因 | 第38-39页 |
4.3.2 文化原因 | 第39-40页 |
4.3.3 政治原因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引导乡村婚丧嫁娶道德观良性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 第42-58页 |
5.1 强化组织作用,引领婚丧嫁娶的道德方向 | 第42-46页 |
5.1.1 加强道德重塑中的乡村党员干部带头作用 | 第42-44页 |
5.1.2 加强道德重塑中的基层组织作用 | 第44-46页 |
5.2 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婚丧嫁娶的道德规范 | 第46-50页 |
5.2.1 健全乡规民约,引导道德规范 | 第46-47页 |
5.2.2 建立奖惩机制,树立道德标杆 | 第47-48页 |
5.2.3 严格督查机制,守护道德底线 | 第48-49页 |
5.2.4 建立反馈制度,倾听道德心声 | 第49页 |
5.2.5 完善保障制度,筑牢道德防线 | 第49-50页 |
5.3 优化环境建设,形成乡村婚丧嫁娶的良好风尚 | 第50-52页 |
5.3.1 搭建举办平台,强化婚丧嫁娶的公德约束力 | 第51页 |
5.3.2 开展文明活动,加强婚丧嫁娶的乡风影响力 | 第51-52页 |
5.4 加强宣传,端正婚丧嫁娶的道德取向 | 第52-58页 |
5.4.1 加强政策宣传,树立民众的守法理念 | 第52-53页 |
5.4.2 加强思想宣传,强化民众的道德信念 | 第53-55页 |
5.4.3 加强信仰教育,端正民众的道德取向 | 第55-58页 |
结束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 晋南乡村婚丧嫁娶道德观现状调查问卷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