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3-22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1.1 样本量估算 | 第13页 |
1.2 研究对象选择 | 第13页 |
2 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2.1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3页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3 纳入排除标准 | 第14-15页 |
3.1 纳入标准 | 第14页 |
3.2 排除标准 | 第14-15页 |
4 剔除中止标准 | 第15页 |
4.1 剔除标准 | 第15页 |
4.2 研究病例的中止 | 第15页 |
4.3 剔除与中止的处理原则 | 第15页 |
5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5.1 盲法的要求和设计 | 第15页 |
5.2 随机方法 | 第15页 |
5.3 质量控制 | 第15-16页 |
6 治疗方案 | 第16-18页 |
6.1 电针治疗方案 | 第16-17页 |
6.2 神经外科治疗 | 第17页 |
6.3 康复治疗 | 第17-18页 |
7 DTI扫描及纤维束重建 | 第18-20页 |
7.1 DTI检查方法 | 第18-19页 |
7.2 图像后处理 | 第19-20页 |
8 观察项目及指标 | 第20-21页 |
8.1 一般项目 | 第20页 |
8.2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监测 | 第20页 |
8.3 评价指标 | 第20-21页 |
9 统计学分析 | 第21-22页 |
研究结果 | 第22-37页 |
1 一般资料分析 | 第22-23页 |
2 健康人与颈髓损伤患者DTI指标比较 | 第23-25页 |
3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 | 第25-33页 |
3.1 两组治疗前后FA值在颈髓各区域比较 | 第25-27页 |
3.2 两组治疗前后ADC值在颈髓各区域比较 | 第27-30页 |
3.3 两组治疗前后ASIA感觉评分比较 | 第30-31页 |
3.4 两组治疗前后ASIA运动评分比较 | 第31-32页 |
3.5 两组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 | 第32-33页 |
4 DTI指标与各评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3-35页 |
4.1 颈髓损伤患者DTI指标与ASIA感觉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 第33-34页 |
4.2 颈髓损伤患者DTI指标与ASIA运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 第34页 |
4.3 颈髓损伤患者DTI指标与MBI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 第34-35页 |
5 观察组治疗前FT比率与治疗后运动功能恢复率之间的关系 | 第35-36页 |
6 安全性分析 | 第36-37页 |
讨论 | 第37-47页 |
1 脊髓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中西医认识 | 第37页 |
2 针刺选穴依据 | 第37-39页 |
3 电针机制及参数选择 | 第39页 |
4 康复治疗颈髓损伤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 第39-41页 |
5 现代医学治疗颈髓损伤的临床研究 | 第41页 |
6 DTI | 第41-45页 |
7 弥散张量纤维示踪技术的应用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创新 | 第48-49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 | 第54-57页 |
文献综述 | 第57-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