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 第8-11页 |
·国内煤矿安全生产现状的需要 | 第8-10页 |
·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的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 | 第10页 |
·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 | 第10-11页 |
·人、机(技术)、环境、制度(管理)相结合是解决煤矿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 | 第11页 |
·国内外煤矿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 | 第11-18页 |
·国外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及经验启示 | 第11-14页 |
·国外采矿业安全生产对我国采矿业的启示 | 第14页 |
·国内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原因 | 第14-16页 |
·我国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第16-17页 |
·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 第17-18页 |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本质安全型矿井的概念及其基本理论 | 第20-29页 |
·本质安全型矿井的概念 | 第20-21页 |
·本质安全的基本理念 | 第20页 |
·本质安全型矿井及其基本特征 | 第20-21页 |
·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的相关基础理论 | 第21-26页 |
·事故及事故致因理论 | 第21-23页 |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第23-24页 |
·冰山理论或20/80 原则 | 第24页 |
·蝴蝶效应 | 第24-25页 |
·木桶定律 | 第25页 |
·系统管理理论 | 第25-26页 |
·本质安全型矿井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 第26-27页 |
·本质安全型矿井的构成要素 | 第26-27页 |
·本质安全型矿井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27页 |
·小结 | 第27-29页 |
3 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的一般体系与基本内容 | 第29-41页 |
·本质安全型矿井的一般体系架构 | 第29-38页 |
·人的本质安全 | 第29-33页 |
·物的本质安全 | 第33-36页 |
·系统的本质安全 | 第36-37页 |
·制度的本质安全 | 第37-38页 |
·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的基本内容 | 第38-40页 |
·矿井建设前(规划中)的本质安全工作 | 第38-39页 |
·矿井建设中的本质安全工作 | 第39页 |
·矿井生产过程中的本质安全工作 | 第39页 |
·矿井废弃后的本质安全工作 | 第39页 |
·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4 神宁模式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基本架构与主要内容 | 第41-63页 |
·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的基本架构 | 第41-46页 |
·神华宁夏煤业集团一般安全生产状况 | 第41-44页 |
·矿区生产装备水平状况 | 第44-45页 |
·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的一般原则 | 第45-46页 |
·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主要内容 | 第46-52页 |
·建设标准与评价(考核)体系 | 第46页 |
·技术优化系统 | 第46-47页 |
·人理优化控制技术 | 第47-48页 |
·人机环境综合控制系统 | 第48页 |
·人与管理优化控制系统 | 第48-49页 |
·本质安全管理信息支撑平台 | 第49-52页 |
·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的分区特征 | 第52-54页 |
·石炭井矿区 | 第53页 |
·石嘴山矿区 | 第53页 |
·灵武(宁东)矿区 | 第53-54页 |
·具有神宁特色典型矿井的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进程 | 第54-62页 |
·老矿井经技术改造和集成,为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第54-58页 |
·已形成较完整安全管理体系的矿井,为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创建了有利的软环境 | 第58-60页 |
·新建矿井为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创造优越的硬环境 | 第60-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5 结论 | 第63-65页 |
·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建议与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