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2页 |
| 1.1 算符代数方法 | 第8-9页 |
| 1.2 精确可解模型 | 第9页 |
| 1.3 su(3)代数在物理中的应用 | 第9-11页 |
| 1.3.1 su(3)代数在粒子物理中的应用 | 第9-10页 |
| 1.3.2 su(3)密度矩阵理论 | 第10页 |
| 1.3.3 su(3)代数的玻色子实现 | 第10-11页 |
| 1.4 本文内容安排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构建su(3)线性哈密顿量及对角化 | 第12-26页 |
| 2.1 su(3)代数表示理论 | 第12-15页 |
| 2.1.1 su(3)代数简介 | 第12-13页 |
| 2.1.2 平移算符的构建及其对易关系 | 第13-15页 |
| 2.2 哈密顿量的第一步化简 | 第15-22页 |
| 2.2.1 两次幺正变换及其系数表示 | 第15-17页 |
| 2.2.2 联合幺正变换化简 | 第17-22页 |
| 2.3 su(3)的Cartan子代数线性型哈密顿量的化简 | 第22-25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特殊哈密顿量体系的对角化讨论 | 第26-34页 |
| 3.1 仅含六个生成元的哈密顿量体系 | 第26-31页 |
| 3.2 仅含四个生成元的哈密顿量体系 | 第31-32页 |
| 3.3 仅剩两个生成元的哈密顿量体系 | 第32-33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三维谐振子的应用 | 第34-41页 |
| 4.1 辅助算符的构造及系统哈密顿量的表示 | 第34-35页 |
| 4.2 su(3)代数线性型哈密顿量的表示 | 第35-36页 |
| 4.3 体系哈密顿量的对角化 | 第36-38页 |
| 4.4 特殊情况讨论 | 第38-39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总结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