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9-15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2.国内研究现况 | 第12-14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文献分析的方法 | 第14页 |
2.比较分析的方法 | 第14页 |
3.案例分析法 | 第14页 |
4.系统分析法 | 第14-15页 |
一、相关基本问题解读 | 第15-23页 |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5-18页 |
1.公民 | 第15页 |
2.公民参与 | 第15-17页 |
3.公共事务管理与公共管理 | 第17-18页 |
(二)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领域 | 第18-19页 |
1.选举管理者 | 第18页 |
2.公民参与政策的制定 | 第18-19页 |
3.监督与评价公共事务管理过程 | 第19页 |
(三)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具体途径 | 第19-21页 |
1.选举 | 第19页 |
2.公民听证 | 第19-20页 |
3.民意调查 | 第20页 |
4.信访制度 | 第20页 |
5.政治协商制度 | 第20页 |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第20-21页 |
7.公民监督 | 第21页 |
8.大众传媒 | 第21页 |
(四)公共事务管理中公民参与的意义 | 第21-23页 |
1.公民参与可以使公共政策更加民主高效 | 第21页 |
2.公民参与可以有效防止权力的异化 | 第21-22页 |
3.公民参与可以有效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 | 第22-23页 |
二、我国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制约因素 | 第23-28页 |
(一)公民方面:公民参与意识和能力不足 | 第23-24页 |
1.公民缺乏主动性且参与意识淡薄 | 第23页 |
2.公民参与的能力有限 | 第23-24页 |
3.公民参与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 第24页 |
(二)政府方面:公民参与的制度化渠道不完善 | 第24-27页 |
1.政府信息公开的配套制度不健全 | 第24-25页 |
2.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听证制度不健全 | 第25页 |
3.公民参与的法律保障制度不健全 | 第25页 |
4.公民参与体制不完善导致公民参与受阻 | 第25-27页 |
(三)法律保障方面 | 第27-28页 |
1.公民参与权保障的制度体系有待健全 | 第27页 |
2.公民参与权的法律救济的渠道有限 | 第27-28页 |
三、完善我国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途径 | 第28-37页 |
(一)个人层面:提高公民自身素质和能力 | 第28-30页 |
1.提高公民责任意识,培育积极公民 | 第28页 |
2.提高公民的参与素养 | 第28-29页 |
3.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 | 第29-30页 |
(二)政府层面:创新工作形式,完善公民参与制度 | 第30-37页 |
1.改善人民代表相关制度 | 第30页 |
2.加强公民参与权的相关法律保障 | 第30页 |
3.完善决策听证制度 | 第30-31页 |
4.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增强政府信息透明度 | 第31-32页 |
5.大力推进社会组织的发展,保障公民的参与权 | 第32-33页 |
6.通过网络等途径提升公民参与的空间 | 第33-34页 |
7.正确定位政府角色,改变官员认识误区 | 第34-35页 |
8.为公民参与权的行使提供充分的法律救济 | 第35-37页 |
结束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