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导论 | 第6-13页 | 
| 一、 文化遗产旅游的兴起 | 第6-7页 | 
| 二、 现代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 | 第7-10页 | 
| 三、 旅游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凸现 | 第10-13页 | 
| 第二章 真实性困境产生的根源 | 第13-22页 | 
| 一、 内在文化逻辑上的矛盾 | 第13-19页 | 
| 1、 旅游文化的功利属性与遗产文化的高雅属性的矛盾 | 第13-15页 | 
| 2、 旅游审美的后现代文化取向对遗产文化真实性的解构 | 第15-19页 | 
| 1) 无深度的文化符号迷恋 | 第15-16页 | 
| 2) 经典与通俗的等级颠覆 | 第16页 | 
| 3) 戏谑的怀旧 | 第16-17页 | 
| 4) 仿真体验的流行 | 第17-19页 | 
| 二、 现代旅游活动导致遗产地传统文化的非常规变迁 | 第19-22页 | 
| 1、 文化变迁的涵义 | 第19页 | 
| 2、 非常规变迁对遗产地传统文化自然演进的威胁 | 第19-22页 | 
| 第三章 理性认识真实性困境 | 第22-36页 | 
| 一、 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原则的研究 | 第22-26页 | 
| 1、 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 2、 如何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 | 第23-24页 | 
| 3、 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 | 第24页 | 
| 4、 真实性原则的相对性 | 第24-26页 | 
| 二、 传统文化活动真实性困境的理性认识 | 第26-31页 | 
| 1、 舞台化真实性向继发真实性的转变 | 第26-28页 | 
| 2、 确保真实性的指导原则 | 第28-30页 | 
| 3、 案例:乌镇的花鼓戏 | 第30-31页 | 
| 三、 关于旅游破坏文化遗产器物层真实性的认识 | 第31-36页 | 
| 1、 有关历史建筑的维修和复建的思考 | 第31-33页 | 
| 2、 旅游服务建筑与历史环境的协调 | 第33-34页 | 
| 3、 关于游人对文化遗产器物层的损害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案例研究 | 第36-45页 | 
| 一、 雷峰塔的重建 | 第36-39页 | 
| 1、 遗址的保护和新塔的选址 | 第36-38页 | 
| 2、 新塔的形象定位 | 第38-39页 | 
| 3、 雷峰塔重建项目的启示 | 第39页 | 
| 二、 周庄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 第39-45页 | 
| 1、 以旅游促保护模式的先行者 | 第40-41页 | 
| 2、 旅游辐射效应对古镇发展的促进 | 第41-42页 | 
| 3、 周庄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 第42-44页 | 
| 4、 周庄案例的启示 | 第44-45页 | 
| 第五章 寻求旅游活动与文化遗产保护双赢的途径 | 第45-52页 | 
| 一、 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 第45-46页 | 
| 二、 正确处理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中的几个关系 | 第46-49页 | 
| 1、 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均衡 | 第46-47页 | 
| 2、 开放性与限制性的均衡 | 第47-48页 | 
| 3、 真实性与商品化的均衡 | 第48-49页 | 
| 三、 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 第49-52页 | 
| 1、 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 | 第49页 | 
| 2、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 第49页 | 
| 3、 提升“旅游文化”,促进“旅游经济” | 第49-50页 | 
| 4、 完善监管的政策法规体系 | 第50页 | 
| 5、 提高遗产地保护和旅游利用与管理的科技含量 | 第50-51页 | 
| 6、 开展“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教育 | 第51-52页 | 
| 结语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