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状还原剂的气力输送性质及自动喷吹系统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铜的冶炼现状 | 第11页 |
·铜的火法精炼 | 第11-14页 |
·铜火法精炼使用的设备 | 第14-15页 |
·铜火法精炼使用的还原剂 | 第15-16页 |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及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还原剂在料斗中的基础理论分析 | 第19-28页 |
·粒状还原剂的粘附力 | 第19-20页 |
·分子间作用力 | 第19页 |
·水分子作用力 | 第19-20页 |
·静电力 | 第20页 |
·还原剂粘附力的影响因素 | 第20页 |
·料斗内的压力计算 | 第20-23页 |
·Janssen公式 | 第20-21页 |
·还原剂在料斗的压力分布 | 第21-22页 |
·动态压力 | 第22-23页 |
·粒状还原剂在料斗中的重力流动模式 | 第23-24页 |
·漏斗流 | 第23页 |
·整体流 | 第23-24页 |
·漏斗流与整体流的比较 | 第24页 |
·流动与不流动判据 | 第24-27页 |
·整体流料仓的设计原理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粒状还原剂的物料特性研究 | 第28-46页 |
·粒状还原剂的粒度分布 | 第28-34页 |
·粒状还原剂的粒度分布 | 第28-30页 |
·粒度分布模型 | 第30-31页 |
·粒度分布模型的应用 | 第31-34页 |
·粒状还原剂的含水率和吸湿性 | 第34页 |
·粒状还原剂的休止角 | 第34-39页 |
·休止角测量方法 | 第34页 |
·休止角与流动性的关系 | 第34-35页 |
·粒状还原剂的休止角 | 第35-39页 |
·空隙率 | 第39页 |
·云铜还原剂的真密度和堆积密度 | 第39-42页 |
·真密度 | 第39-40页 |
·堆积密度 | 第40页 |
·不同粒度范围的堆积密度 | 第40-41页 |
·不同粒度<0.08mm细还原剂含量的堆积密度 | 第41-42页 |
·酸碱度和腐蚀性 | 第42页 |
·爆炸性 | 第42-43页 |
·脆性 | 第43-44页 |
·磨琢性 | 第44页 |
·流动性 | 第44页 |
·摩擦角 | 第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粒状还原剂的质量流量研究 | 第46-63页 |
·粒状还原剂在铁皮料斗中的流动现象 | 第46-49页 |
·在不同料斗半顶角和卸料口宽度中的流动现象 | 第46-49页 |
·实验现象分析 | 第49页 |
·粒状还原剂在铁皮料斗中的质量流量 | 第49-54页 |
·云铜还原剂不同含水率下的质量流量 | 第49-51页 |
·金昌还原剂不同含水率的质量流量 | 第51页 |
·云铜还原剂不同粒度组成的质量流量 | 第51-54页 |
·粒状还原剂在钢板料斗中质量流量的测定 | 第54-60页 |
·质量流量测定的装置 | 第54-56页 |
·半顶角φ与料斗壁摩擦系数的关系 | 第56页 |
·粒度和含水率对粒状还原剂质量流量的影响 | 第56-60页 |
·起拱的种类及防止方法 | 第60-61页 |
·起拱的种类及原因 | 第60页 |
·防止起拱的方法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还原剂的破碎设备选择 | 第63-79页 |
·破碎实验主要设备 | 第63-64页 |
·复合式破碎机 | 第63页 |
·颚式破碎机 | 第63-64页 |
·辊式破碎机 | 第64页 |
·打沙机 | 第64页 |
·还原剂破碎流程图 | 第64-66页 |
·复合式破碎机破碎还原剂实验 | 第66-70页 |
·破碎原料粒度组成 | 第66页 |
·不同转速和锤头数的破碎实验 | 第66-70页 |
·颚式破碎机和对辊破碎机联合破碎实验 | 第70-76页 |
·破碎原料粒度组成 | 第70页 |
·颚式破碎机和对辊破碎机联合破碎实验 | 第70-74页 |
·小粒度还原剂对辊破碎实验 | 第74-75页 |
·破碎的影响因素 | 第75-76页 |
·还原剂打沙机破碎实验 | 第76-77页 |
·小粒度还原剂打沙机破碎实验 | 第76-77页 |
·还原剂直接经打砂机破碎实验 | 第77页 |
·破碎机械的选择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粒状还原剂LV自动喷吹系统优化研究 | 第79-82页 |
·LV自动喷吹系统简介 | 第79页 |
·LV自动喷吹系统设备对物料介质的要求 | 第79页 |
·LV自动喷吹系统的优化 | 第79-80页 |
·LV自动喷吹系统的工业应用 | 第80-82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8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录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91页 |
附录2 应用证明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