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助剂论文

含金属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合成与性能评价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7-19页
    1.1 絮凝剂的应用发展第7页
    1.2 絮凝剂的分类及研究现状第7-15页
        1.2.1 无机絮凝剂的分类与研究现状第8-9页
        1.2.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分类与研究现状第9-12页
        1.2.3 生物絮凝剂的分类及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4 复合絮凝剂的分类与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絮凝理论简介第15-18页
        1.3.1 无机絮凝剂作用机理第16页
        1.3.2 高分子絮凝剂絮凝作用机理第16-17页
        1.3.3 生物絮凝剂絮凝机理第17页
        1.3.4 絮凝剂复配的协同效应第17-18页
    1.4 絮凝剂的发展方向第18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第2章 复合网络絮凝剂分子结构设计及理论基础第19-22页
    2.1 分子结构设计第19页
    2.2 理论依据第19-21页
        2.2.1 自由基聚合理论第20页
        2.2.2 硅醇缩聚机理第20-21页
        2.2.3 聚合铁絮凝机理第21页
    2.3 小结第21-22页
第3章 复合网络絮凝剂的合成及影响因素第22-43页
    3.1 实验方法第22-24页
        3.1.1 实验药品及仪器第22-23页
        3.1.2 实验室絮凝剂初步评价方法第23页
        3.1.3 絮凝剂合成工艺第23-24页
    3.2 乳化体系研究第24-29页
        3.2.1 油水比的确定第25-26页
        3.2.2 乳化剂配比及用量的确定第26-28页
        3.2.3 乳化时间的确定第28-29页
    3.3 复合网络絮凝剂聚合体系研究第29-40页
        3.3.1 引发剂用量的确定第29-31页
        3.3.2 聚合反应起始温度的确定第31-33页
        3.3.3 单体浓度的确定第33-35页
        3.3.4 单体中DMDAAC、AM配比的的确定第35-36页
        3.3.5 硅用量的确定第36页
        3.3.6 铁离子用量的确定第36-38页
        3.3.7 尿素用量的确定第38-40页
    3.4 聚合物的结构表征第40-42页
        3.4.1 红外光谱的原理第40-41页
        3.4.2 样品制备第41页
        3.4.3 红外光谱分析第41-42页
    3.5 小结第42-43页
第4章 复合网络絮凝剂的性能评价第43-55页
    4.1 絮凝性能实验室评价第43-46页
        4.1.1 透光度第43-44页
        4.1.2 絮团沉降时间,絮团沉积层厚度及外观第44-45页
        4.1.3 絮体含水率第45-46页
    4.2 影响絮凝效果的其他因素研究第46-48页
        4.2.1 pH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第46-47页
        4.2.2 NaCl浓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第47-48页
    4.3 与其他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对比第48-52页
        4.3.1 处理不同废水的絮凝效果第48-51页
        4.3.2 絮凝剂的复配第51-52页
    4.4 产物的絮凝机理分析第52-55页
第5章 结论与建议第55-57页
    5.1 结论第55-56页
    5.2 建议第56-57页
致谢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碳纤维增强体回用的机械体系设计与模拟研究
下一篇:新型化纤切断刀刃口重磨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