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录 | 第13-16页 |
主要缩略词对照 | 第16-18页 |
前言 | 第18-1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9-21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19页 |
1.2 药品与试剂 | 第19-20页 |
1.3 仪器设备 | 第20页 |
1.4 溶液的配制 | 第20-2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1-25页 |
2.1 大鼠皮层神经元的体外培养与鉴定 | 第21-22页 |
2.1.1 皮层神经元原代培养 | 第21-22页 |
2.1.2 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免疫化学染色法对神经元纯度鉴定 | 第22页 |
2.2 (+)儿茶素对酸环境下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 | 第22-23页 |
2.2.1 酸环境下皮层神经元的细胞存活率与时间依赖性的研究 | 第22-23页 |
2.2.2 (+)儿茶素对皮层神经元酸损伤4h的一般形态学观察和细胞存活率的测定 | 第23页 |
2.2.3 (+)儿茶素对皮层神经元酸损伤4hLDH含量的测定 | 第23页 |
2.2.4 (+)儿茶素对皮层神经元酸损伤4hNOS含量的测定 | 第23页 |
2.3 (+)儿茶素对氧糖剥夺再恢复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23-24页 |
2.3.1 (+)儿茶素对氧糖剥夺再恢复皮层神经元酸损伤的一般形态学观察和细胞存活率的测定 | 第23-24页 |
2.3.2 (+)儿茶素对皮层神经元氧糖剥夺再恢复损伤LDH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2.3.3 (+)儿茶素对皮层神经元酸损伤4hNOS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2.4 (+)儿茶素对皮层神经元酸敏感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 | 第24-25页 |
2.4.1 电生理记录方法 | 第24-25页 |
2.4.2 药品给药方法 | 第25页 |
2.4.3 信号采集 | 第25页 |
3 统计学分析 | 第25页 |
4 实验结果 | 第25-37页 |
4.1 新生大鼠皮层神经元的体外培养与纯度鉴定 | 第25-26页 |
4.1.1 大鼠皮层神经元原代培养的形态学观察 | 第25页 |
4.1.2 NSE免疫化学染色对神经元纯度鉴定 | 第25-26页 |
4.2 (+)儿茶素对酸环境下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26-31页 |
4.2.1 酸环境下皮层神经元的细胞存活率与时间依赖性 | 第26-27页 |
4.2.2 (+)儿茶素对皮层神经元酸损伤4h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4.2.3 (+)儿茶素对皮层神经元酸损伤4h LDH释放的影响 | 第28-29页 |
4.2.4 (+)儿茶素对皮层神经元酸损伤4h NOS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4.2.5 (+)儿茶素对皮层神经元酸损伤形态学观察比较 | 第30-31页 |
4.3 (+)儿茶素对氧糖剥夺再恢复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31-35页 |
4.3.1 (+)儿茶素对皮层神经元氧糖剥夺再恢复(OGD/R)损伤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4.3.2 (+)儿茶素对皮层神经元氧糖剥夺再恢复(OGD/R)损伤LDH释放的影响 | 第32-33页 |
4.3.3 (+)儿茶素对皮层神经元氧糖剥夺再恢复(OGD/R)损伤细胞外液NOS含量的影响 | 第33-35页 |
4.4 (+)儿茶素对皮层神经元酸敏感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 | 第35-37页 |
4.4.1 皮层神经元ASICs电流特点 | 第35-36页 |
4.4.2 (+)-catechin对ASICs电流的影响 | 第36-37页 |
5 讨论 | 第37-39页 |
6 结论 | 第39-40页 |
附录 图片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综述 | 第44-61页 |
脑缺血与非谷氨酸依赖性阳离子通道的研究进展 | 第44-61页 |
1 酸敏感离子通道与脑缺血损伤 | 第44-46页 |
1.1 酸敏感离子通道 | 第44-45页 |
1.2 ASIC1a的生理学及药理学特点 | 第45页 |
1.3 ASIC1a/2a与脑缺血损伤 | 第45-46页 |
2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与脑缺血损伤 | 第46-50页 |
2.1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 | 第46-47页 |
2.2 TRPM7的生理学特点 | 第47-48页 |
2.3 TRPM2的生理学特点 | 第48页 |
2.4 TRPM2/7与脑缺血损伤 | 第48-50页 |
3 NCX与脑缺血损伤 | 第50-53页 |
3.1 钠钙交换体的生理学特点 | 第50页 |
3.2 钠钙交换体与脑缺血损伤 | 第50-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