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目录 | 第17-2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50页 |
1.1 引言 | 第21-22页 |
1.2 钛矿资源概况 | 第22-24页 |
1.3 含钛复合矿利用现状 | 第24-31页 |
1.3.1 钛/铁精矿利用现状 | 第24-27页 |
1.3.2 含钛高炉渣利用现状 | 第27-30页 |
1.3.3 高钛渣生产利用现状 | 第30-31页 |
1.4 钛及钛合金研究现状 | 第31-36页 |
1.5 电脱氧技术研究现状 | 第36-41页 |
1.5.1 熔盐电脱氧法的研究进展 | 第36-38页 |
1.5.2 熔融氧化物电解研究进展 | 第38-40页 |
1.5.3 固体透氧膜法的研究进展 | 第40-41页 |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41-43页 |
1.6.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41-42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0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样品表征 | 第50-60页 |
2.1 SOM法实验原理概述 | 第50-52页 |
2.2 实验设备及原料 | 第52-5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53-58页 |
2.3.1 透氧膜管制备简述 | 第53-54页 |
2.3.2 电极制备 | 第54-56页 |
2.3.3 实验过程 | 第56-57页 |
2.3.4 产物收集 | 第57-58页 |
2.3.5 电解参数表征 | 第58页 |
2.4 实验产物表征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第三章 含钛复合矿熔盐电解的热力学分析 | 第60-75页 |
3.1 计算方法及热力学数据 | 第60-64页 |
3.2 可能发生的脱氧反应 | 第64-65页 |
3.3 吉布斯自由能及理论分解电压计算 | 第65-69页 |
3.4 电解过程分析 | 第69-73页 |
3.4.1 杂质去向理论分析 | 第69-72页 |
3.4.2 最终产物理论分析 | 第72-7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第四章 人为混合氧化物直接电解制备TiMx(M=Si,Fe)合金 | 第75-98页 |
4.1 前言 | 第75页 |
4.2 电解钛铁氧化物混合物制备TiFex合金 | 第75-81页 |
4.2.1 电流特征分析 | 第76-77页 |
4.2.2 微观形貌分析 | 第77-79页 |
4.2.3 物相变化分析 | 第79-81页 |
4.3 电解钛硅氧化物混合物制备Ti_xSi_y合金 | 第81-90页 |
4.3.1 电流特征分析 | 第81-82页 |
4.3.2 微观形貌分析 | 第82-85页 |
4.3.3 物相变化分析 | 第85-90页 |
4.4 电解加碳钛硅氧化物混合物制备Ti_5Si_3/3TiC复合材料 | 第90-95页 |
4.4.1 电流特征分析 | 第90-92页 |
4.4.2 物相变化分析 | 第92-93页 |
4.4.3 微观形貌分析 | 第93-9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8页 |
第五章 天然含钛复合矿直接电解制备TiMx(M=Si,Fe)合金 | 第98-145页 |
5.1 前言78 | 第98页 |
5.2 钛精矿直接电解提取TiFex合金 | 第98-103页 |
5.3 钛铁矿直接电解提取TiFex合金 | 第103-117页 |
5.3.1 电流特征分析 | 第103-104页 |
5.3.2 物相变化分析 | 第104-107页 |
5.3.3 微观形貌分析 | 第107-111页 |
5.3.4 循环伏安分析 | 第111-112页 |
5.3.5 反应机理探讨 | 第112-115页 |
5.3.6 不同原料电解提取获得的TiFex合金对比 | 第115-117页 |
5.4 高钛渣直接电解提取Ti_xSi_y合金 | 第117-121页 |
5.5 含钛高炉渣直接电解提取Ti_xSi_y合金 | 第121-131页 |
5.6 铁精矿直接电解以及添加入含钛高炉渣后电解提取FeTiSi合金 | 第131-14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42-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5页 |
第六章 配料天然含钛复合矿选择性提取制备Ti_5Si_3合金 | 第145-181页 |
6.1 前言 | 第145页 |
6.2 配加TiO_2后提取制备Ti_5Si_3 | 第145-161页 |
6.2.1 电流特征分析 | 第146-148页 |
6.2.2 物相变化分析 | 第148-151页 |
6.2.3 微观形貌分析 | 第151-154页 |
6.2.4 SOM法与FFC法对比 | 第154-156页 |
6.2.5 电解反应过程分析 | 第156-159页 |
6.2.6 Ti_5Si_3抗氧化性分析 | 第159-161页 |
6.3 配加高钛渣后提取制备Ti_5Si_3 | 第161-177页 |
6.3.1 电流特征分析 | 第162-165页 |
6.3.2 物相变化分析 | 第165-167页 |
6.3.3 微观形貌分析 | 第167-171页 |
6.3.4 SOM法与FFC法对比 | 第171-173页 |
6.3.5 Ti_5Si_3抗氧化性分析 | 第173-175页 |
6.3.6 不同原料电解提取获得的Ti_5Si_3合金对比 | 第175-177页 |
6.4 透氧膜管的抗腐蚀性表征 | 第177-17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78-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81页 |
第七章 SOM法电解含钛复合矿机理及动力学模型 | 第181-211页 |
7.1 前言 | 第181-182页 |
7.2 脱氧反应机理 | 第182-189页 |
7.2.1 电化学反应机理 | 第182-183页 |
7.2.2 钙热还原反应机理 | 第183页 |
7.2.3 SOM法电解含钛复合矿机理探讨 | 第183-189页 |
7.3 氧离子传导模型 | 第189-190页 |
7.4 杂质去除机理分析 | 第190-193页 |
7.4.1 碱土金属杂质去除机理分析 | 第190-192页 |
7.4.2 铁元素逐渐去除/流失机理分析 | 第192-193页 |
7.5 SOM法电流特征论述及特征电解池的提出 | 第193-200页 |
7.6 动力学模型推导 | 第200-207页 |
7.6.1 三相界线机理概述 | 第200-201页 |
7.6.2 分段动力学控制模型建立 | 第201-207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207-208页 |
参考文献 | 第208-211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11-215页 |
附录 | 第215-216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 第216-219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第219-220页 |
致谢 | 第220-2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