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协商民主思想的法理学思考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 | 第8-15页 |
第一节 协商民主产生背景及其概念界定 | 第8-10页 |
一、产生背景 | 第8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8-10页 |
第二节 哈贝马斯协商民主思想内容及其理论基础 | 第10-15页 |
一、交往行动理论 | 第10-14页 |
二、交往行动理论的理想话语情景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协商民主思想对以往民主思想的批判 | 第15-25页 |
第一节 哈贝马斯与古代民主思想的不同 | 第15-17页 |
一、两种民主模式的社会观与政治观 | 第15-16页 |
二、两种民主模式的理论缺陷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哈贝马斯对当代社会民主的批判 | 第17-25页 |
一、对资本主义民主的改良 | 第17-21页 |
二、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 | 第21-23页 |
三、对国际社会民主建构的主张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对哈贝马斯协商民主思想的思考 | 第25-32页 |
第一节 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的现实意义 | 第25-29页 |
一、协商民主思想的立法价值 | 第25-27页 |
二、协商民主思想对司法模式的反思 | 第27-29页 |
第二节 哈贝马斯协商民主思想的现实可能性 | 第29-32页 |
一、协商本身的可能性 | 第30页 |
二、协商中的平等性 | 第30-31页 |
三、关于共同的政治共同体 | 第31页 |
四、协商参与者的理性与情感 | 第31-32页 |
结语:哈贝马斯协商民主思想对我国的现实影响 | 第32-37页 |
一、协商民主是否适合我国语境 | 第32-33页 |
二、扩大协商强调政治参与 | 第33-35页 |
三、加强政治的合法性基础建设 | 第35-37页 |
注释 | 第37-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后记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