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青山主要森林植被生产力与碳储量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0-12页 |
1 绪论 | 第12-27页 |
1.1 引言 | 第12-14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1.3.1 林分生长特征因子相互关系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3 森林植被碳储量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4-25页 |
1.4.1 大青山森林资源现状分析与评价 | 第24页 |
1.4.2 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径-高关系研究 | 第24-25页 |
1.4.3 生物量模型的研究 | 第25页 |
1.4.4 乔木生物量-蓄积量模型 | 第25页 |
1.4.5 含碳率与森林植被碳储量研究 | 第25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2 研究区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 第27-38页 |
2.1 研究区基本概况 | 第27-30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7页 |
2.1.2 气候与水文 | 第27-28页 |
2.1.3 土壤 | 第28页 |
2.1.4 野生动植物资源 | 第28-30页 |
2.2 森林资源现状 | 第30-36页 |
2.2.1 森林类型 | 第30-31页 |
2.2.2 各类用地面积 | 第31-32页 |
2.2.3 森林分类 | 第32页 |
2.2.4 乔木林资源现状 | 第32-35页 |
2.2.5 灌木林资源 | 第35-36页 |
2.3 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 第36-38页 |
3 主要森林植被类型生长特征因子相互关系研究 | 第38-50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38-41页 |
3.1.1 样地设置与调查 | 第38-39页 |
3.1.2 统计回归软件Eviews简介 | 第39-41页 |
3.2 模型选择与检验 | 第41-42页 |
3.2.1 模型选择与结构设计 | 第41-42页 |
3.2.2 模型检验 | 第42页 |
3.3 样地概况及数据来源 | 第42-43页 |
3.3.1 乔木树种 | 第42-43页 |
3.3.2 灌木树种 | 第43页 |
3.4 主要森林植被径-高关系模型研究 | 第43-48页 |
3.4.1 乔木林分胸径-树高相关性分析 | 第43-45页 |
3.4.2 灌木林分地径-株高相关性分析 | 第45-46页 |
3.4.3 模型选定与拟合过程 | 第46-47页 |
3.4.4 模型检验 | 第47-48页 |
3.5 小结 | 第48-50页 |
4 森林生物生产力研究 | 第50-94页 |
4.1 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 第50-52页 |
4.1.2 树干、枝、叶生物量测定 | 第50页 |
4.1.3 单木生物量的测定 | 第50-51页 |
4.1.4 林分生物量的测定 | 第51-52页 |
4.1.5 林分总生物量估算方法 | 第52页 |
4.1.6 灌木树种生物量测定及估算方法 | 第52页 |
4.2 生物量模型建模方法 | 第52-54页 |
4.2.1 模型变量的选择 | 第53页 |
4.2.2 模型的选择与结构设计 | 第53-54页 |
4.3 数据来源 | 第54-55页 |
4.4 乔木树种生物量模型的研究 | 第55-88页 |
4.4.1 生物量与测树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55-58页 |
4.4.2 总生物量模型 | 第58-64页 |
4.4.3 器官生物量模型 | 第64-87页 |
4.4.4 模型检验分析 | 第87-88页 |
4.5 虎榛子灌丛生物量预测模型的研究 | 第88-93页 |
4.5.1 生长因子与生物量相关性分析 | 第89页 |
4.5.2 模型选定与拟合过程 | 第89-92页 |
4.5.3 模型拟合结果 | 第92页 |
4.5.4 模型检验 | 第92-9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5 乔木树种生物量与蓄积量相关关系研究 | 第94-102页 |
5.1 生物量与蓄积量间的相关关系研究 | 第95-98页 |
5.2 生物量与蓄积量模型的建模 | 第98-100页 |
5.3 模型检验分析 | 第100-101页 |
5.4 小结 | 第101-102页 |
6 主要森林植被碳储量研究 | 第102-109页 |
6.1 含碳率的测定 | 第102-104页 |
6.1.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第102页 |
6.1.2 样品分析 | 第102-103页 |
6.1.3 含碳率的计算方法 | 第103页 |
6.1.4 含碳率测定结果 | 第103-104页 |
6.2 碳储量的估算 | 第104-108页 |
6.2.1 乔木层各林分总生物量 | 第104-106页 |
6.2.2 乔木层碳储量估算 | 第106-107页 |
6.2.3 灌木层碳储量估算 | 第107-108页 |
6.4 小结 | 第108-109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109-113页 |
7.1 结论 | 第109-111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11-112页 |
7.3 讨论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6页 |
作者简介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