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1.1 理论依据 | 第10页 |
1.1.2 现实依据 | 第10-11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4-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文化产业概述 | 第17-25页 |
2.1 文化产业的由来、内涵与特征 | 第17-21页 |
2.1.1 文化产业的由来 | 第17-18页 |
2.1.2 文化产业的内涵 | 第18-19页 |
2.1.3 文化产业的特征 | 第19-21页 |
2.2 国外对文化产业的表述 | 第21-22页 |
2.2.1 美国对文化产业的表述 | 第21页 |
2.2.2 英国对文化产业的表述 | 第21页 |
2.2.3 日本对文化产业的表述 | 第21页 |
2.2.4 韩国对文化产业的表述 | 第21-22页 |
2.2.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表述 | 第22页 |
2.3 我国对文化产业的表述 | 第22-25页 |
2.3.1 我国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表述 | 第22-23页 |
2.3.2 我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定义 | 第23-25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中国的演进 | 第25-32页 |
3.1 马克思的文化生产力思想 | 第25-27页 |
3.1.1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 | 第25-26页 |
3.1.2 从“非生产性劳动”到“生产性劳动”文化观的转变 | 第26页 |
3.1.3 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现实启示 | 第26-27页 |
3.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理论 | 第27-32页 |
3.2.1 毛泽东的文化建设理论 | 第28页 |
3.2.2 邓小平的精神文明建设文化观 | 第28-29页 |
3.2.3 江泽民的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的文化观 | 第29-30页 |
3.2.4 胡锦涛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观 | 第30-32页 |
第四章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和特色 | 第32-41页 |
4.1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条件 | 第32-35页 |
4.1.1 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和需求结构的变化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部因素 | 第32-33页 |
4.1.2 经济全球化浪潮掀起的文化全球化趋势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推动力 | 第33-34页 |
4.1.3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 第34页 |
4.1.4 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 第34-35页 |
4.2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 | 第35-37页 |
4.2.1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 | 第35-36页 |
4.2.2 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 第36-37页 |
4.3 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之路,体现“中国特色” | 第37-41页 |
4.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分类 | 第37-38页 |
4.3.2 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过程中,突出“中国特色”的基本目标 | 第38-39页 |
4.3.3 在发展社会主义性质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实现“中国特色” 的基本途径 | 第39-41页 |
第五章 中西文化产业的比较与现实启示 | 第41-51页 |
5.1 中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比较 | 第41-45页 |
5.1.1 文化产业的萌芽阶段 | 第41-42页 |
5.1.2 文化产业的发展阶段 | 第42-43页 |
5.1.3 文化产业的成熟阶段 | 第43-45页 |
5.2 中西文化产业的经营战略和管理模式比较 | 第45-46页 |
5.2.1 经营战略的比较 | 第45-46页 |
5.2.2 管理模式的比较 | 第46页 |
5.3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当代价值 | 第46-51页 |
5.3.1 发展文化产业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 | 第47页 |
5.3.2. 发展文化产业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影响 | 第47-48页 |
5.3.3 发展文化产业,符合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 | 第48-49页 |
5.3.4 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国家“软实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 第49-50页 |
5.3.5 发展文化产业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迫切需要 | 第50页 |
5.3.6 发展文化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 | 第50-51页 |
第六章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以我国四大城市为例) | 第51-67页 |
6.1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51-54页 |
6.1.1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 第51-53页 |
6.1.2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 第53页 |
6.1.3.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53-54页 |
6.2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54-56页 |
6.2.1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 第54-55页 |
6.2.2 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模式--以上海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 第55页 |
6.2.3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55-56页 |
6.3 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56-58页 |
6.3.1 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 第56-57页 |
6.3.2 “一业为主,多元发展”模式—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为例 | 第57-58页 |
6.3.3 广州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58页 |
6.4 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58-60页 |
6.4.1 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资源优势 | 第58-59页 |
6.4.2 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 第59-60页 |
6.4.3 重庆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60页 |
6.5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60-67页 |
6.5.1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 第60-62页 |
6.5.2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62-67页 |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 第67-78页 |
7.1 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67-69页 |
7.1.1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第67-68页 |
7.1.2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 第68页 |
7.1.3 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 第68-69页 |
7.2 转变思路创新路径 | 第69-71页 |
7.2.1 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 第69-70页 |
7.2.2 追求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 | 第70页 |
7.2.3 文化产业理论创新 | 第70-71页 |
7.3 政策体制改革路径 | 第71-73页 |
7.3.1.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 第71页 |
7.3.2 确立文化大国发展战略 | 第71-72页 |
7.3.3 建立健全有效的文化产业法制体系 | 第72-73页 |
7.4 多层次金融支持路径 | 第73-74页 |
7.4.1 提高企业自身融资能力,完善资本市场流通 | 第73页 |
7.4.2. 增加投资主体,拓宽融资渠道 | 第73-74页 |
7.4.3. 加强政府投资的导向性作用 | 第74页 |
7.5 培养文化人才路径 | 第74-76页 |
7.5.1 规范和整合高等教育的学科方向 | 第74-75页 |
7.5.2 加强现有人才的培训工作,强化专业意识和技能 | 第75-76页 |
7.5.3 加强文化人才的管理和利用 | 第76页 |
7.6 “走出去”发展战略路径 | 第76-78页 |
7.6.1 建设一批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跨国企业 | 第76-77页 |
7.6.2 构建与世贸组织原则相适应的文化外贸政策体系 | 第77页 |
7.6.3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