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记忆的电视综艺实践研究--基于“仪式观”的视角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6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7-9页 |
一、选题来源 | 第7-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一、电视综艺“怀旧热”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二、集体记忆与影像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三、传播仪式观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第一章 背景探析:集体记忆与电视综艺的相互借力 | 第16-26页 |
第一节 集体记忆:内涵解读与行为表征 | 第16-20页 |
一、“永恒建构”的内涵解读 | 第16-17页 |
二、“怀旧活动”的行为表征 | 第17-18页 |
三、电视综艺的怀旧接力 | 第18-20页 |
第二节 电视综艺:环境启发与困境突围 | 第20-26页 |
一、启发:迷茫困惑中的怀旧心理爆发 | 第20-22页 |
二、机遇:受众娱乐与理解的电视依赖 | 第22-23页 |
三、反思:电视综艺的生态困境与出路 | 第23-26页 |
第二章 理论观照:综艺表征与仪式传播的深度契合 | 第26-31页 |
第一节 传播仪式观:内涵解读与表征实践 | 第26-28页 |
一、意义共享:仪式观内涵 | 第26-27页 |
二、媒介展演:仪式化实践 | 第27-28页 |
第二节 电视综艺场:仪式化形态与象征性内容 | 第28-31页 |
一、仪式化电视综艺形态 | 第28-29页 |
二、象征性节目内容诉求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符号空间:多元选择与重组中的记忆再现 | 第31-38页 |
第一节 图像与器物:时代符号的遴选 | 第32-36页 |
一、图像化生存:照片与影像符号 | 第32-34页 |
二、器物式展演:物品与人物符号 | 第34-36页 |
第二节 横组合与纵组合:符号系统的重组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文化内涵:消费与娱乐包装下的神话运作 | 第38-46页 |
第一节 经典与反思:诉求文化回归 | 第39-42页 |
一、记忆无缺:电视综艺的追忆结构 | 第39-41页 |
二、珍惜当下:电视综艺的反思逻辑 | 第41-42页 |
第二节 消费与娱乐:内在文化驱动 | 第42-46页 |
一、被消费的记忆 | 第42-43页 |
二、被娱乐的过去 | 第43-46页 |
第五章 意义达成:观众双向参与下的奇观建构 | 第46-51页 |
第一节 身体参与下的狂欢 | 第46-48页 |
一、齐聚现场:多层次观众方阵设置 | 第46-47页 |
二、互动延伸:多元化场外受众参与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心理参与下的共鸣 | 第48-51页 |
一、心理置换下的动态参与 | 第48-49页 |
二、心理参与下的意义建构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