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 实验仪器 | 第12-13页 |
| 试剂与耗材 | 第13-16页 |
| 试剂配制 | 第16-19页 |
| 试验用细胞和质粒 | 第19-20页 |
| 前言 | 第20-26页 |
| 第一章 实验方法 | 第26-42页 |
| 1.1 淋巴细胞总RNA提取 | 第26页 |
| 1.2 mRNA逆转录PCR | 第26-27页 |
| 1.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27-28页 |
| 1.4 质粒构建 | 第28-31页 |
| 1.5 突变诱导 | 第31-32页 |
| 1.6 质粒转染 | 第32-33页 |
| 1.7 免疫印迹 | 第33-34页 |
| 1.8 MVK野生型和DSAP相关突变的稳定表达细胞系的建立 | 第34-35页 |
| 1.9 MVK野生型和DSAP相关突变的半衰期的确定 | 第35页 |
| 1.10 MVK野生型和DSAP相关突变的降解途径的确定 | 第35页 |
| 1.11 MVK野生型和突变型对内质网应激蛋白BIP的影响 | 第35-37页 |
| 1.12 细胞转染和免疫荧光 | 第37-38页 |
| 1.13 GST融合蛋白纯化及GST PULLDOWN | 第38-40页 |
| 1.14 免疫共沉淀 | 第40-41页 |
| 1.15 考马斯亮蓝染色 | 第41-42页 |
| 第二章 结果 | 第42-52页 |
| 2.1 MVK野生型和DSAP相关突变型亚细胞定位 | 第42-45页 |
| 2.2 患者淋巴细胞株mRNA表达 | 第45页 |
| 2.3 MVK野生型和DSAP相关突变瞬时转染蛋白表达 | 第45-46页 |
| 2.4 MVK野生型和DSAP相关突变型HEK293稳定表达细胞系的获得 | 第46-47页 |
| 2.5 MVK野生型和DSAP相关突变型半衰期的确定 | 第47页 |
| 2.6 MVK野生型和DSAP相关突变型降解途径的确定 | 第47-48页 |
| 2.7 MVK DSAP相关突变型对内质网应激的影响 | 第48-49页 |
| 2.8 MVK野生型和DSAP相关突变的原核表达和纯化 | 第49-50页 |
| 2.9 MVK野生型和DSAP相关突变型形成同源二聚体的能力 | 第50-52页 |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第52-56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 综述 | 第63-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