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生物学特性和分子分型研究
目录 | 第4-6页 |
CONTENTS | 第6-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符号说明 | 第16-18页 |
前言 | 第18-26页 |
1 概述 | 第18-24页 |
1.1 病原学 | 第18-19页 |
1.2 流行病学 | 第19-21页 |
1.3 毒力基因 | 第21-22页 |
1.4 抗菌药物敏感性 | 第22页 |
1.5 分子分型 | 第22-24页 |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页 |
3 技术路线图 | 第24-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3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6-28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26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26-27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27-28页 |
1.4 所用软件 | 第28页 |
2 方法 | 第28-35页 |
2.1 动力试验 | 第28页 |
2.2 生物分型 | 第28-29页 |
2.3 血清分型 | 第29页 |
2.4 毒力基因检测 | 第29-30页 |
2.5 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 | 第30页 |
2.6 PFGE分型 | 第30-34页 |
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4-35页 |
3 质量控制 | 第35-37页 |
3.1 设计阶段 | 第35-36页 |
3.2 实验实施阶段 | 第36页 |
3.3 资料分析阶段 | 第36-37页 |
结果 | 第37-59页 |
1 动力试验 | 第37页 |
2 生物分型 | 第37页 |
3 血清分型 | 第37-39页 |
3.1 不同年份菌株的血清型分布 | 第38页 |
3.2 不同地区菌株的血清型分布 | 第38页 |
3.3 不同宿主菌株的血清型分布 | 第38-39页 |
4 毒力基因检测 | 第39-41页 |
4.1 不同年份菌株的毒力基因型别分布 | 第40页 |
4.2 不同地区菌株的毒力基因型别分布 | 第40页 |
4.3 不同宿主菌株的毒力基因型别分布 | 第40-41页 |
5 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 | 第41-50页 |
5.1 总体情况 | 第41-42页 |
5.2 不同年份菌株的抗菌药物敏感情况 | 第42-46页 |
5.3 不同地区菌株的抗菌药物敏感情况 | 第46页 |
5.4 不同宿主菌株的抗菌药物敏感情况 | 第46-48页 |
5.5 不同生物学特性菌株的抗菌药物敏感情况 | 第48-50页 |
6 PFGE分型 | 第50-56页 |
6.1 总体情况 | 第50-52页 |
6.2 不同年份菌株的PFGE分型情况 | 第52页 |
6.3 不同地区菌株的PFGE分型情况 | 第52页 |
6.4 不同宿主菌株的PFGE分型情况 | 第52-53页 |
6.5 菌株溯源 | 第53-56页 |
7 表型分型与PFGE分型间的关联 | 第56-58页 |
8 不同分型方法的分辨能力 | 第58-59页 |
讨论 | 第59-69页 |
1 动力试验 | 第59页 |
2 生物分型 | 第59页 |
3 血清分型 | 第59-61页 |
4 毒力基因检测 | 第61页 |
5 抗菌药物敏感性 | 第61-64页 |
6 PFGE分型 | 第64-66页 |
7 表型分型与PFGE分型间的关联 | 第66-68页 |
8 不同分型方法的分辨能力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70-71页 |
1 创新 | 第70页 |
2 不足 | 第70-71页 |
附录 | 第71-80页 |
附录一 实验中溶液的配置方法 | 第71-73页 |
附录二 附表附图 | 第73-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9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