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列研究技术路线 | 第6-7页 |
基础研究技术路线 | 第7-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前言 | 第16-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0页 |
第一部分 人群研究部分 | 第20-80页 |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 第20-53页 |
横断面研究部分 | 第20-4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0-32页 |
结果 | 第32-40页 |
队列研究部分 | 第40-4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0-41页 |
结果 | 第41-45页 |
讨论 | 第45-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动脉僵硬度及危险因素分析 | 第53-80页 |
病例对照研究部分 | 第53-7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3-54页 |
结果 | 第54-64页 |
讨论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纵向研究部分 | 第70-8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0页 |
结果 | 第70-75页 |
讨论 | 第75-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第二部分 基础研究部分—系统性红斑狼疮HDL蛋白组分研究 | 第80-89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80-82页 |
结果 | 第82-85页 |
讨论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总结及展望 | 第89-91页 |
局限性 | 第91-92页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92-94页 |
附属资料 | 第94-108页 |
iTRAQ定量分析实验过程 | 第94-104页 |
Western blot | 第104-108页 |
附表1 不同治疗情况下血脂谱及动脉僵硬度分布情况 | 第108-109页 |
综述 高密度脂蛋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第109-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9页 |
个人简历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